#恒生科技选摩根#
近几年,港股市场的风格轮动让人眼花缭乱,但2025年以来,“哑铃策略”逐渐成为我的投资“定心丸”——一端是高弹性的科技成长股,另一端是稳健的高股息红利资产,这种“攻守兼备”的组合,让我在震荡市中既能捕捉结构性机会,又能降低波动风险。
一、哑铃策略的核心逻辑:用“两端”对抗不确定性
港股哑铃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同时配置高成长性的科技板块与高股息的红利资产,实现风险分散和收益增强。从资金流向看,2025年南向资金持续加码“科技+红利”组合,科技板块受益于AI产业爆发和政策支持,红利资产则因低估值和稳定分红成为避险选择。
例如,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金融、非必需消费超2000亿元,同时科技龙头如小米、中芯国际等获资金增持;而外资虽流出部分行业,却逆势流入医疗保健,显示不同资金偏好下的结构性机会。这种分化恰恰是哑铃策略的用武之地:科技端提供弹性,红利端提供安全垫,两者结合可抵御市场波动。
二、如何用哑铃策略捕捉震荡市中的结构性机会?
在风格频繁切换的市场中,哑铃策略需动态调整权重。2025年3月,港股因关税问题和经济数据扰动震荡加剧,但科技股财报超预期与红利资产的防御性形成互补。
我的思路如下:
1. 科技端紧盯产业趋势:AI算力投资、创新药出海等方向明确,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中,金蝶国际、联想集团等因技术突破年内涨幅超15%,配置相关ETF可一键布局;
2. 红利端关注政策与估值:港股通高股息指数成分股如中国神华、中信银行等动态市盈率不足10倍,叠加利率下行预期,分红收益吸引力凸显;
3. 动态平衡比例:当科技板块短期涨幅过大时,适当向红利资产倾斜,反之则加仓科技。
三、哑铃策略的长期表现:从“估值修复”到“盈利驱动”
哑铃策略的持续性取决于两端资产的底层逻辑。当前港股科技板块已从2024年的估值修复转向盈利兑现:AI应用落地、消费电子复苏推动业绩增长;而红利资产在“资产荒”背景下,成为长线资金配置的“压舱石”。
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例,2025年前两月累计上涨11.9%,最大回撤仅4.26%,显著优于大盘;而港股通高股息指数同期收益超20%,验证哑铃策略的有效性。
四、超额收益的来源:产业红利与资金共振
哑铃策略的超额收益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1. 产业周期红利:AI、新能源车、创新药等技术突破带来业绩增量;
2. 政策支持:国内消费刺激政策与科技自立战略形成双重驱动;
3. 资金偏好:南向资金持续流入(2025年单月净买超千亿港元),机构增持科技与红利类ETF(如摩根恒生科技ETF机构持仓占比38.35%);
4. 估值差机会:科技股PE处于历史低位(恒生科技指数动态PE约24倍),而红利资产股息率超5%,形成戴维斯双击空间。
五、选择摩根恒生科技ETF(018578)的五大理由
在哑铃策略的科技端,我选择摩根恒生科技ETF发起式联接(QDII)C(018578),原因如下:
1. 精准跟踪指数,费率低廉:
该基金跟踪恒生科技指数,覆盖小米、腾讯等30只科技龙头,管理费仅0.5%,显著低于主动型基金。近2年跟踪误差0.041%,同类最优。
2. 基金经理经验丰富:
毛时超深耕指数投资,擅长通过衍生工具(如股指期货)降低跟踪误差,其管理的ETF在2025年科技股反弹中表现突出。
3. 机构资金背书:
截至2025年3月,该基金机构持仓占比38.35%,险资等长线资金持续增持,反映专业投资者对其策略的认可。
4. 流动性充裕,操作灵活:
基金规模适中(0.23亿元),支持T+0交易,且可通过港股通高效布局,避免QDII额度限制。
5. 顺应哑铃策略趋势:
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中,AI算力、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权重超60%,与南向资金的“科技+红利”配置高度契合。
投资港股如同驾驭一艘在风浪中前行的船,哑铃策略是平衡“速度”与“稳定”的双桨。而摩根恒生科技ETF(018578)作为科技端的核心工具,以其低费率、高透明度和机构背书,成为普通投资者布局港股的优质选择。市场的波动从未停歇,但清晰的策略、可靠的产品,能让我们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方向,静待时间的馈赠。
@摩根资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