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创新药板块投资者关注度不断提升。
本文将从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研发优势及政策环境支持等维度,为投资者拆解港股创新药反弹背后的驱动力及其可持续性。
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
1. BD出海大幅增长
2025年初,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授权出海)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实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国产创新药BD出海交易达22项,同比增长29%,而同期全球交易仅增长3%。
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显著提升,反映出中国药企的研发能力逐渐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
图: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数量及金额

2. 研发管线数量与质量双升
中国创新药已从“快速跟进”(Fast Follow)向“首创新药”(First-in-Class)转型。
2024年,中国企业创新药研发管线数量较2021年增长近1倍,其中FIC药物增长近1倍。60种药物从跟进药物升级为首创药物,部分领域(如GLP-1等)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图:中国创新药研发管线(按创新水平划分)

数据来源:《Chinese innovative drug R&D trends in 2024》,其中2021年和2024年分别指截至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的数据
核心优势:研发效率与成本壁垒
1. 研发效率远超海外同行
据麦肯锡数据,国内药企在临床前阶段耗时仅为海外同行的1/2,早期管线推进效率显著优于国际药企。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享有工程师红利与应用场景优势——中国庞大的医学人才储备和临床资源,使得新药试验效率能够超越发达国家。
2. AI赋能降本增效
生成式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有望将新药上市时间从13年缩短至8年,研发总成本从24亿美元降至6亿美元。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已将生物医药列为AI落地的重要场景,进一步推动行业技术革新。
港股创新药的配置价值显现
受美债利率影响,港股医药板块估值折价较深。截至2025年4月6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A/H溢价仍高于历史均值1倍标准差,修复潜力显著。
图:港股医药A/H溢价修复后仍在一倍标准差以上

中国创新药正从“跟跑”转向“领跑”,凭借研发效率、成本优势和全球化布局,港股创新药板块兼具成长性与估值修复空间。
在AI赋能、政策支持及出海加速的驱动下,这一领域或将成为中长期投资的优质选择。投资者可借助指数化工具布局港股创新药,分享行业成长红利。
港股通医药指数$易方达港股通医药ETF联接A(OTCFUND|018557)$:
跟踪港股通医药指数,覆盖更广泛的港股医药龙头,管理费率0.15%,支持T+0交易。
#表现抢眼!创新药还能上车吗?#
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资料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投资收益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过往获奖经历不预示本基金未来业绩表现。
本资料的观点分析及内容展示基于相关公开信息整理,不排除信息后续发生任何更新变化,不对该等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作保证。未经易方达基金书面同意,禁止非合作方摘引截取或以其他方式转载或传播本资料。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投资决策。投资者详阅基金法律文件,在全面了解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运作特点及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审慎作出投资决策。
请投资者关注投资恒生创新药ETF和港股通医药ETF的特有风险,包括:(1)指数化投资的风险;(2)ETF运作的风险;(3)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投资于港股通股票的风险;(4)投资特定品种(包括股指期货、国债期货、 股票期权等金融衍生品、资产支持证券、存托凭证等)的特有风险;(5)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的风险;(6)终止清盘的风险等。在投资基金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