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当投##“四月决断”如何操作?#作为投资者,我们常常需要在市场的起伏中寻找确定性。2025年,AI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如同一场蓄势待发的风暴,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最近,我重点关注了万家基金旗下的万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A(018475)和C类份额(018476),它们像两艘装备精良的航船,试图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捕捉浪潮。今天,我将从行业前景、行情推演和产品选择三个角度,分享我的思考。
一、为什么坚定看好2025年AI科技领域?
1. 技术突破与产业革命的双重驱动
AI技术正从“工具”演变为“基础设施”。全球首款通用Agent产品Manus的问世,标志着AI具备了独立规划与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应用场景从企业服务延伸至消费端。例如,京东的AI供应链优化、美团的智能配送系统,均印证了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种技术迭代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催生了万亿级的新市场。
2. 政策红利释放确定性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经济大省探索科技创新,并加速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导向为AI行业注入强心剂,企业研发投入和市场需求的双向增长,构成了长期投资的安全垫。
3. 全球资本涌入与估值修复
2024年,纳斯达克指数上涨29.81%,恒生科技指数涨幅18.7%,AI相关ETF(如科创芯片ETF)年度涨幅超60%。尽管短期波动存在,但AI作为“新时代的电力”已成为全球共识,资金持续流入为2025年行情奠定基础。
二、2025年AI科技行情如何演绎?
1. 阶段性波动与长期向上并存
参考2024年港股科技股的表现,恒生科技指数全年上涨18.7%,但个股分化明显(如小米涨幅121%,携程94%)。2025年,AI行情或呈现“波浪式前进”:
- 上半年:受政策落地和财报验证影响,可能出现估值修复;
- 下半年:随着技术商业化提速(如自动驾驶、AI医疗),龙头公司盈利释放将推动第二波行情。
2. 风险与机遇的平衡点
需警惕两点:一是美联储加息周期反复对科技股估值的压制;二是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伪AI概念”出清。但长期看,拥有核心技术、数据壁垒和场景落地的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仍具配置价值。
三、为何选择万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基金?
1. 基金经理:量化老将的“科技猎手”特质
该基金的掌舵人杨坤,拥有法国南特国立高等矿业学校的量化IT背景,管理过万家国证2000ETF、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等多只产品,擅长通过数据模型捕捉科技行业超额收益。其投资风格偏向“高仓位、低换手”,前十大持仓占比83.15%,聚焦京东(12.85%)、美团(11.68%)等龙头,避免频繁调仓带来的摩擦成本。
2. 产品定位:一键布局港股科技核心资产
- 行业配置精准:持仓覆盖互联网、半导体、AI应用三大赛道,与“AI+”政策高度契合;
- 估值优势凸显:截至2025年1月,基金净值0.93元,较2024年高点回撤超10%,处于历史低位;
- 机构背书:尽管个人投资者占比84.42%,但万家基金自购旗下科技ETF(如半导体设备ETF),彰显对行业的信心。
3. 风险提示与应对策略
该基金短期波动较大(2025年初连续8日下跌5.8%),适合以下投资者:
- 长期持有者:忽略短期波动,分享AI产业红利;
- 定投用户:通过分批买入摊薄成本;
- 组合配置者:作为科技赛道的卫星仓位,占比建议不超过20%。
投资AI科技,不仅是押注技术,更是押注人类未来的生产方式。万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基金,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帮助普通投资者切入科技浪潮的核心。尽管短期净值波动难免,但杨坤的量化经验、基金的龙头持仓与政策红利形成的“三角支撑”,让我对它的长期表现充满期待。
作为一名谨慎的投资者,我始终相信:最好的投资,是在时代的方向上,选择那些看得懂、拿得住的产品。而2025年的AI科技领域,或许正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方向。
@万家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