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惯例中,多数企业习惯先发布产品再公布订单,而智元在G2机器人发布会前披露订单,这种模式并不常见。投资人Eddie全程参与发布会后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智元的核心目标清晰:以合规和稳定性为核心,主攻工业B端市场——即需要改造传统自动化产线的企业。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技术探索阶段,而明确的落地场景催生交付需求,这成为行业新的突破口。在量产爬坡的关键节点,供应链的稳定把控正成为所有企业共同的考验。
另一边,智元正加速海外扩张,计划明年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0%,这意味着将与Figure、Optimus等海外对手直接竞争。与海外企业执着于单一产品的极限智能不同,智元选择先“啃低垂果实”——在现实落地场景中用实际订单铺就商业化路径,姚卯青直言:“在当前赛道,能交付才是最硬的理想主义。”
“车规级”成交付门槛,G2订单印证策略
G2此前公布的订单,一定程度验证了Eddie的判断。龙旗科技(603341.SH)已下达数亿元框架订单,均胜集团过亿元采购订单也已启动首批交付,与龙旗的合作预计年底完成POC(概念验证),明年一季度落地。
构型升级是核心。与上一代G1相比,G2采用七自由度力控臂,每个关节均配备力矩传感器,第六、七关节借鉴人类“十字腕”设计,实现两个自由度垂直正交;原升降导轨式上半身被三自由度腰部取代,大幅拓宽应用场景。力控臂通过实时感知接触力自动调整动作,腰部三自由度则可直接完成转身,提升生产节拍。
姚卯青强调,工业场景对机器人稳定性、一致性要求极高,“车规级标准”是核心考量。他举例称,某头部机器人企业核心零部件仍需“手搓”,稳定性存疑,而智元为保障交付,已与有汽车零部件经验的均胜集团合作,后者旗下均普智能将建设年产能3000台的G2生产线。
端侧算力也有突破,G2搭载英伟达Jetson Thor芯片,端侧峰值算力达2070 TFLOPS,可运行完整智能模型,降低操作延迟,满足工业场景对高节拍(如连续抓取、快速判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需求。
智元“先落地”vs海外“理想化”
海外企业如Figure AI虽高调宣布与宝马合作,但后续被指实际仅一台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特斯拉Optimus则因手部与前臂设计问题,年产目标从5000台下调至2000台,量产进度受阻。有海外机器人行业背景的国内企业创始人分析,这与海外“理想主义”倾向相关——更追求“一步到位”的软件极致,而忽视供应链与工程落地。
国内企业更倾向“先落地”策略,智元即通过真机训练积累数据(训练数据中90%为真机训练),以实际订单验证商业化路径。因海外用工成本高,产品定价与利润率更优,姚卯青透露智元正拓展海外市场,同类产品在海外售价或比国内高25%。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智元交付量达数千台规模,供应链正处于爬坡阶段。Eddie直言:“比起渲染家庭场景的温馨画面,机器人应先把今日的螺丝拧紧。”对链主型企业而言,供应链稳定与实际订单,才是当前最关键的“必修课”。
#人工智能怎么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