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箱堪称移动的巨型“冰箱”,其在运输途中需应对风吹日晒等复杂环境,对冷藏与保温性能要求极为严苛。因此,除专用温控设备外,还需特殊材料实现隔热保温。
制造一台这样的“大冰箱”,需要多久?答案是220秒。在中集集团旗下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冷箱”),发泡工程师庄兴民介绍,保温层发泡工艺是冷藏箱生产的核心技术。钢制冷藏箱采用内外双层钢板与中间聚氨酯发泡料构成“三明治结构”,发泡工序为闭式浇筑工艺。
过去,工程师需手持小木棒敲击箱体,通过“闻声判断”的经验方式观测发泡参数,不仅耗时,准确度也依赖个人经验。后来,青岛冷箱在产线部署传感器与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发泡全过程的各项参数。这些设备与生产系统实时互联,数据同步传输至云平台,工程师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精准锁定生产关键指标。
当数据积累到一定规模后,青岛冷箱推进工艺智能化升级,借助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生产条件下的不良品概率。通过自动识别复杂条件变化,系统能预判产品是否为不良品,进而反向优化工艺参数,变“事后分析”为“事前控制”。
中集青岛冷箱数字化工厂办公室主任耿峰表示,青岛冷箱在涂装车间搭建数字孪生平台,通过物联网与产线设备互联,构建产线及工艺仿真模型,一比一还原真实生产场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故障预测和优化调整,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如今,发泡材料用量显著下降,单张顶板用量从126公斤减至116公斤,发泡板材料成本降低8%;保压时间从35分钟缩短至28分钟,效率提升20%;人工耗时从9人天/台降至4.5人天/台。按当前产能,车间日产量从240台增至300台,即每220秒就能产出1台冷藏箱。
青岛冷箱的实践,是中集集团“十四五”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缩影。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体系,中集环科智能工厂中,数字孪生技术仿真模拟新建车间的实时动态,就连RGV(智能仓储机器人)是否选择最优路径都能智能预警;射线检测环节,AI辅助工程师完成焊缝无损检测评片;危化品区域,AI化身“安全教官”,对未完成静电释放的人员自动“点名”警告。这些智能场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AI、5G技术协同,实现交期缩短30%、一次性装配合格率提升10%、检验效率提高50%。
中集集团CIO潘进杰表示,集团各业务板块聚焦自动化升级,如推进集装箱“龙腾计划”、车辆“超级麦哲伦计划”、能化“梦六、梦七计划”等,通过“两化”深度融合与精益管理,以数据驱动生产改善。自2018年起,中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与智能制造,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五层架构,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决策式AI等技术,在能源节约、工艺优化、员工安全、质量检测等领域成效显著;通过数字孪生+AI优化机器人协作,降低人机配比;利用生成式AI打造“数字员工”,尤其提升蓝领员工效率。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集集团已建成25家省级、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工厂(含2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工业3.0跨越。在5G应用领域,中集同样领先,2024年4月旗下青岛冷箱获评国家级5G工厂,成为集团内继宁波中集之后第二家获此殊荣的工厂,彰显其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融合上的积极成果。
#特朗普挥关税大棒:药品或遭高关税##9月游戏版号发放 景气度或超预期##创业板指创阶段新高 致敬“924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