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股市行情还凑合,就不说股市了,我们聊点别的。
(估计大家也发现了,其实股市无论好不好,我都不太想聊股市。是不是很非主流的财经博主……)
今天聊聊一个现象吧。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发言:
这位网友说,他觉得中国人的人情往来,是陋习。
他举的例子是他父母,父母很穷,但却把钱用来赶人情送人情,而不是花在自己身上。
其实不光是这位网友,很多其他网友也曾在网络上表达过类似的疑惑。
我很反对动不动就把一些自己不喜欢的社会现象上升到“中国人怎么怎么着”的高度,一棍子打死14亿。
这种表达方式,是不准确的。
另外,这些社会现象,往往也是有它存在的原因的。
我们觉得它奇怪,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就比方说,“老一辈比较重视人情往来”这个现象吧,它也有它的成因。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40多年前,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
农村有个特点:分工不精细,生活靠互帮互助。
一村人,大家首先都是农民,都要种地。
但你家的地,靠你自家人并不一定全都能搞定。
农忙的时候,比方说收麦子、摘果子的时候,是需要其他家来帮忙的。
农村人是农民的同时,往往还兼职着一些其他工作。
比方说张三擅长修拖拉机,李四擅长写信,王五擅长主持婚礼,等等。
当你的生活中遇到你不擅长的问题时,也要找其他村民来帮忙。
你说,我不想找村里人帮忙,我直接花钱,在市场上找个专业的人来帮我做,不行吗?
不行,在农业社会,村里没有专职的修理工、专职的代写书信员、专职的婚礼司仪,等等。
因为一两个村的业务量,养不活这些专职岗,只能兼职干。
所以,在农村里,很多服务和帮助,你没办法完全靠花钱来获得,更多时候是通过亲情、友情来获得。
别人遇到困难,你去帮他;
回头你遇到困难,他也会来帮你。
相互帮助。
因此,农村人会很重视人情往来,这是农村人想在农村顺利生活下去的必备能力。
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升级到了工业社会,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变成了城市人。
城市有什么特点:分工高度精细化,生活靠市场贸易。
因为城市里人口足够多,专职的修理工,专职的婚庆司仪,专职的出租车司机,等等等等岗位,都由专职的人来做。
人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你只需要搞定一个很细分的领域就行了,其他方面的服务和帮助,你可以用钱在市场里买到。
所以,城市人不在乎人情往来。
最典型的例子,城市人和自己的邻居通常是不太熟的,甚至完全不认识。
因为没有认识的必要,你并不需要从你的邻居那获得什么帮助。
城市人在乎的是自身的专业化,自己得有一份工作,能赚到钱,因为我要拿这份钱去买生活中需要的其他东西。
由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到,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农村人和城市人,他们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在农业社会中,农村人认为人情往来很重要;
在工业社会中,城市人认为人情往来不重要。
那谁的价值观对呢?
都对。
因为这两类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价值观也就不一样。
结合到实际,我们这代年轻人,普遍成长在城市中,生活在城市中,是纯纯的工业社会价值观,城市人的价值观。
但是,我们的父母辈,也就是现在60岁左右的老人们,他们是成长在农业社会的农村,但生活在工业社会的城市中(或者工业社会的农村中)。
这两代人的成长环境,是有巨大差别的。
人的价值观,通常是在他们成长阶段形成。
所以,现在60岁左右的老人,重视人情往来,重视走亲戚,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
而现在的年轻人不重视这些,也正常。
但不要因为你不重视、他们重视,就说这是“陋习”。
这不是陋习,这只是中国这几十年来快速发展而留下的痕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