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硬件投入外,未来数年内,电力生产、输送及冷却需求已成为大型AI数据中心的核心瓶颈。基于此,埃隆马斯克近期提出颠覆性构想:将AI计算中心部署至太空。
马斯克同时执掌xAI(AI大模型研发)、SpaceX(商业航天)与特斯拉(电动车、储能、机器人等),其业务生态或可形成近乎闭环的技术支撑,若计划落地,相关企业或成最大受益者。
**愿景的核心逻辑**
马斯克认为,4至5年内,轨道运行的大规模AI系统将比地面更具成本效益,关键在于太空“免费”的太阳能与简易冷却技术。他在美沙投资论坛中强调:“在地球能源耗尽前,太空AI的电力成本与效益将远超地面,4-5年内最低成本的AI计算或来自太阳能卫星。”他指出,当前地面算力扩张面临能源瓶颈——要达到200-300吉瓦持续算力,需建造等效于数十座核电站(单座约1吉瓦)的发电厂,但美国当前总电力仅490吉瓦,“任何接近太瓦级的AI用电需求在地球电网中都无法实现”。其直言:“1太瓦持续发电量的电厂根本不可能存在,必须在太空解决。”
**具体计划**
马斯克的核心目标是每年向轨道部署100吉瓦太阳能AI卫星(相当于美国电力消耗的四分之一)。他在11月19日发文称,星舰每年可将300-500吉瓦此类卫星送入轨道,“数年内轨道AI算力或超过美国总电力消耗(约500吉瓦)”。这一计划被视为迈向“卡尔达舍夫II型文明”(利用恒星全能量)的关键一步——其理念延续“戴森球”概念,但聚焦卫星群同时实现能源与数据处理。为支撑300-500吉瓦目标,他还提出月球基地就地制造卫星,“每年可生产100太瓦电力,通过质量驱动器送入轨道”。
**现实挑战**
尽管前景乐观,障碍重重:轨道碎片、国际监管及空间政策构成风险,英伟达CEO黄仁勋直言“这就是个梦想”。技术层面,虽GEO轨道光照稳定(年日食仅短时发生)、辐射较低,但其散热需求巨大——兆瓦级GPU集群需数万平方米可展开散热结构,远超现有飞行器能力;星舰每年300-500吉瓦的发射量需数千次飞行,4-5年内难以实现;AI硬件(如Blackwell加速器)需抗辐射改造,可能降低运算效率;高带宽连接、自主维护等技术仍处起步阶段。
来源:财联社
#沪指跌破3900点关口! 如何应对?##今年买基金赚了多少钱?##低估补涨号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