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价值风格基金经理:国泰海通资管朱晨曦
众所周知,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是非常稀缺的,即便是近几年价值风格持续占优;即便是近几年基金经理的数量已经增长到3000多个;即便是价值风格早就经过格雷厄姆、约翰涅夫、沃尔特施洛施等大师证明过是可以穿越牛熊的投资方法。公募基金中值得关注的价值风格基金经理依然不多,甚至还有所减少,比如丘栋荣、曹名长、鲍无可等人相继离职。
究其原因,可能是深度价值这种投资方法确实是太难了!除了专业知识,还需要足够的耐心、信心和敢于逆向而行的勇气,后者更多的是品性方面的因素。
可是价值风格却又是我们投资者值得重点关注的一类投资风格。
下图对比了3个太保系列风格主动基金指数的表现,可以看到,基日至今,价值风格主动基金的长期表现好于均衡风格和成长风格,持有体验也更好,最大回撤为-28.28%,远低于成长风格-51.15%的最大回撤。(2015-12-31至2025-09-01,数据来源:Wind)
指数也一样,2003年以来,国证价值指数的收益和回撤表现也远好于国证成长指数和国证1000指数。(2002-12-31至2025-09-01,数据来源:Wind)
所以,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即便不多,我们还是要重点关注且配置。
可能也是因为太稀缺了,当前具有一定名气和管理经验的价值风格基金经理,普遍管理规模都很大了,超过100亿了,可能会影响超额收益。
因此需要挖掘一些规模小一些、还没有被市场发现的基金经理,我最近发掘到一位,国泰海通资管的朱晨曦。
他2023年3月任职以来,一直采用深度价值的投资策略,偏好低估值的银行股和传统行业,下表列举了他近一年的前十持仓。(数据来源:国泰君安远见价值定期报告)
任职以来前十持仓平均PE为7.59,远低于同类平均的28.96。(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6月30日)
他管理的国泰君安远见价值A(017935)战胜了万得偏股基金指数(代表主动基金平均水平)和太保主动偏股价值基金(代表价值风格平均水平)。成立以来最大回撤-11.37%,也好于万得偏股基金指数和太保主动偏股价值基金,卡玛比率0.89,真正实现了“稳稳地上涨”。(数据来源:Wind,2023-3-1至2025-9-9)
朱晨曦,南京大学材料化学学士、政治经济学硕士,曾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2016年10月加入国泰君安资管(原),历任宏观与大类资产配置研究员、金融行业研究员、轻工行业研究员,擅长传统周期行业定价。
有近9年的从业经验和2.5年基金管理经验,管理规模不到1亿,尚未被市场发现。
为了更好的提前了解这位稀缺的价值风格经理,本人近期有幸联系到了朱晨曦做了一场访谈。
以下是访谈全文:
投资框架:注重安全边际,重视公司质地和经验永续性,严控回撤
零城:能否介绍一下你过去的经历?怎么形成了现在偏价值风格的投资理念?这在基金经理中,尤其是新锐经理中都是比较稀缺的。
朱晨曦: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对商业世界比较感兴趣,研究生毕业后先是在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待的时间不长,2016年10月就加入了国泰君安资管(原),开始对公司和行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形成价值风格的投资理念,一方面和我自己的性格有关,我是比较平稳的性格,不喜欢太激进,习惯用客观、理性的视角去看问题。同时,也保留着一些理想主义的情怀,作为基金经理,希望能回归投资的本源,尽量不让客户的本金亏损,在此基础上为客户赚到一些收益。
另一方面,我之前的两位领导对我的风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位是之前的投资总监,他强调独立思考,不跟着市场的节奏去走,我在耳濡目染中受了很大的影响。另一位是研究总监,给了我们比较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不会设定我们一定要去研究什么,让我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性格做了大量投资方面的研究和思考。
零城:那你现在形成的投资框架是什么样的?市场给你贴的标签是“深度价值”,你是否认可?
朱晨曦:投资有很多种赚钱方式,我认为,想要长期维度赚钱,最根本的方式应该是以企业的价值为核心,赚企业内在价值增厚的钱。结合产品的定位和我自身的性格特征,我放弃了其他可能在相对短时间维度上的策略和机会。
股价围绕企业的价值波动,因此我还会研究市场的定价逻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在不同的宏观周期的定价逻辑;二是企业自身经营周期的定价逻辑。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是因为我对安全边际、对估值有很高的要求,我在买入时,可能70%的权重都会考虑估值因素。所以市场给我贴的“深度价值”标签,我是认可的。
零城:你对行业有什么偏好?能力圈覆盖哪些行业?
朱晨曦:我偏好那些有永续经营特征的行业,不太喜欢快速变化的行业。研究员时期看的是金融和轻工制造,管钱之后,又逐渐覆盖了纺服、公共事业、交运、化工、家电、有色等,可以说,传统行业慢慢的都比较熟悉了。
零城:投资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朱晨曦:刚入行时,我看过小一年的宏观和大类资产,所以我在投资时会有自上而下的判断,作为我对于未来一段时间行业和个股选择的基础。
比如我在2023年开始管钱时,就意识到往前看,一批核心资产的盈利预期是有挑战的,但同时当时市场上也有另外被低估的一批资产,后来以“红利”的名义走了出来。到了2024年年报时,结合宏观和政策环境的变化,我对红利资产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自下而上维度,对个股的研究和跟踪,当然是我们的基本功,也是常工作的重要部分。
零城:大部分基金经理都看好的科技板块,那些你会去研究吗?
朱晨曦:我不太喜欢变化太快的行业,同时我在选股时对成长性其实要求并不高,能跟上经济整体的增长就可以了。
目前我觉得在我深耕的行业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科技暂时就不会去重点看了,和我的产品定位也不那么相关。但AI的产业趋势是重要的,对传统行业也会带来变化。我的组合现在可能暂时还没有表达,但对于我们跟踪评估组合内公司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我还是会重点关注的。
零城:你非常注重安全边际,如何看待估值?
朱晨曦:我喜欢估值便宜的公司,能带来较高安全边际。10倍是安全边际的标尺,15倍是起手观察、等待交易的门槛,20倍是买入与否的严格界限。但我不会盲目追求低估值,会重视基本面所处阶段和定价的状态,避免价值陷阱。
零城:那你会看估值分位数这个指标吗?比如现在看中证银行的估值分位数已经在近10年的95%高位了(2025年9月初)
朱晨曦:我更在意绝对估值,而不是估值分位数。比如去年这时候去看,创新药和科技股的分位数就很低,但我还是不会看。按照我的企业价值评估方式去看,即便在那时这些股票还是偏贵的。虽然对于很多成长股基金经理来说,他们能形成共识,但我还是会担忧,会不会继续跌下去,我只会买那些能让我睡得着觉的股票。
关于银行,虽然我不会考虑估值分位数,但你可以看我季报公布的前十大持仓,会发现年初我就已经把国有大行卖了,换成了城商行,这就是从估值的角度考虑的。而你说中证银行估值分位数较高,可能也是因为主要权重股都是国有大行,而国有大行确实在5年维度上估值是处在高位。
零城:在个股选择上,你注重哪些指标和维度?
朱晨曦:以资产的视角来看待公司,最看重公司的质地和经营永续性,成长性能跟上经济的增长就OK。
核心是看ROE指标,我会有一套自己的方式拆解ROE的驱动,去观察企业的生意特点,提炼竞争优势的来源,并持续跟踪、不断评估其持续性。
我也比较关注管理层,希望管理层能稳健经营,不盲目因为追求成长而做资本开支;纯良有正念,考虑中小股东利益,愿意回馈股东。
现金流也是比较值得关注的点,但我不是严格看重分红的,我不认为公司一定要分红,如果管理层有资本配置的能力,且还有成长空间,那少分红会更好。
对于ROE,我并不会要求的特别高,因为较高的ROE往往也意味着较高的估值。比如白酒的ROE就很高,但是PB估值也很高,隐含的回报其实并不那么高。我认为ROE 12%以上就可以关注了,相比高ROE,我更喜欢那些ROE平稳的公司,这种公司更容易穿越周期。
到了具体买入时,还是要结合估值、结合市场预期,在隐含价值较高时才会买入。
零城:交易是左侧还是右侧?
朱晨曦:左侧右侧兼具。我的左侧买入是试验性质的,根据市场的反馈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正确,正确的话再进一步右侧加仓,不太希望大幅度对抗市场去买入。
但即便是右侧加仓,我也会比较冷静,减少情绪主导下的买入决策,不会在市场预期太高的时候追涨。
零城: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一般会在左侧买入,你的买入方式是否会和投资风格有矛盾?
朱晨曦:之所以现在会偏右侧买入,是因为管理规模还比较小,流动性不是问题。未来如果管理规模大,肯定还是偏左侧买入的。
另外我都是在偏左侧的位置关注和研究股票,喜欢在无人问津去研究,不太喜欢大家已经认知比较充分的股票和板块。
零城:哪些情况会卖出?
朱晨曦:分为3种情况:一是降低仓位,当市场极度乐观的时候,或者到了一个大的上行阶段的尾声,我会降低仓位。比如去年9月26日我就降仓位了,当时市场连续大涨,短期的涨幅在历史上都很少见了,考虑回撤控制,所以我就减仓了。
二是发现了性价比更好的会替换,比如今年初对比之后,认为城商行的隐含收益明显更高,就把国有大行卖了换成城商行。
三是持仓中有些股票的隐含收益率本来就不高,在组合里面一定程度上扮演基础收益稳定器的角色,短期上涨较多时我也会卖出。
零城:如何构建投资组合?
朱晨曦:组合中50%~60%的仓位配置有竞争优势的且具有安全边际的公司,保守估计下,未来三年的隐含回报超过12%甚至超过15%。
10%-20%配置一些隐含回报率虽然低一些,大概10%左右,但波动也比较低的股票,可以帮助组合控制好回撤。
另外会有10%左右的现金仓位,应对市场可能会发生的波动,让我随时有扣动扳机的机会。
零城:长期来看股票的收益率是最高的,你预留一些现金仓位,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失了收益呢?为什么不把仓位提高一点呢?
朱晨曦:是的,长期来看现金仓位确实会损失一部分收益,但同时,我的现金仓位又给我带来了低位加仓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厚收益,综合下来并不一定会有损失。尤其是A股波动这么大,这种机会往往有很多。
另外,以前我犯过错——仓位空出来了,就轻易去买入了其他公司,其实那些股票我并没有那么深入的研究,结果产生了损失。即便没有亏钱,但那些真正的好公司价格跌下来的时候,我却没有仓位了,错过了好的投资机会。
所以,你别看我可能有些现金仓位,但这个仓位其实是预留给某些持仓公司的,等跌下来就会加仓,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不完全算现金仓位。
零城:你的基金成立以来回撤远小于同类基金,你是如何控制回撤的?
朱晨曦:我的投资框架本身就是回撤控制优先,追求先不败而后胜。具体控制方法上:
一是挑选有竞争优势且有安全边际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回撤天然的会比市场平均小;
二是组合内部行业对冲,比如银行和有色就会有一定的对冲效果;
三是组合中有10~20%的低波股票,这些公司市场关注度不高,波动比较小,也能帮助控制回撤。
投资目标:追求绝对收益,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净值持续创新高
零城:你的投资目标是什么?
朱晨曦:我的投资目标非常简单: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让基金的净值创新高。
零城:这种阐述方式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看来你是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能否展开解释下。
朱晨曦:不长的时间创新高,背后其实意味着两点:一是注重回撤控制,要追求绝对收益,不能跌太多或者连续下跌。
二是不能投资太激进,如果短期净值快速上涨,意味着估值的快速提升,不仅会透支后续的创新高能力,还会带来快速下跌的风险。
之所以设置这个目标,是因为我希望真正帮客户赚到钱,追求客户利益至上。虽然大家都会这么说,但我在仔细思考后发现,只有在不长的时间内净值屡创新高,才能真正实现帮客户赚到钱的目标。
零城:那你们的公司是如何考核的呢?是否和你的投资目标匹配?
朱晨曦:公司对我的考核是,每年绝对收益10%是及格,15%是良好,20%是优秀。
如果当年市场环境整体都不太好(比如2023年),就看相对收益,如果排进前20%是及格,排进前15%是良好,排进前10%是优秀。
零城:这个考核目标很高啊?每年10%绝对收益能完成吗?会不会压力很大?
朱晨曦:我不会有很大的压力。首先,公司和领导没有给我压力,关于投资目标我跟领导是高度共识的。如果行情好,每年完成10%-15%的绝对收益并不难;如果是熊市,由于我是深度价值的投资风格,持仓本身会比市场平均更有安全边际,大家都跌的时候我会跌的少一些,其实我很容易跑进前20%的相对排名,所以也不难。
第二,排名方面我也没有压力,净值有时候跑得快、有时候跑得慢,这取决于外部环境,基金经理不可能迎合任何阶段的市场,我们只能做好自己。我已经想清楚了我的投资目标,我就朝着这个目标去践行就可以了。
零城:居然会没有压力?我印象中基金经理一直是工作压力比较大的群体,特别是价值风格和绝对收益,常常还会面对相对排名的压力,包括现在面临成长风格占优的压力,以及客户带来的压力。你是把压力调节好了,还是没有压力?
朱晨曦:大部分时候我确实是没有压力,我的产品定位是偏绝对收益,目标是为客户赚取收益,不追求相对收益排名,所以不会有这方面的压力。
想要获得短期内较好的相对排名,需要净值快速增长,这意味着持仓的估值快速上升,后续很有可能又会掉下去。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宁愿放弃产品关注度,放弃相对收益排名。
关于成长风格跑赢价值风格,这个已经发生近一年了,主观上肯定是难受的,但是完全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影响我的工作。关键还是要想明白产品定位和长期目标。
客户方面的压力我暂时也没有,因为目前管理规模还不大,暂时还没机会感受到这种压力(笑)。但我对规模也没有执念,更希望慢慢的去积攒客户。如果规模快速上升,这种大概率是客户追涨买进来的,和我们产品本身的目标定位是有差异的,我们其实也很难维系这部分的规模。
平时我也会排解压力,平时只要不出差,我会坚持每天游泳半小时;休闲时间还会看看书、陪陪家人。
零城:你喜欢看什么书,最认同哪位投资人的理念?
朱晨曦:我平时阅读还挺多的,我喜欢看文学类和历史类的,喜欢那种有历史厚重感的书,看完之后对投资也会有很多思考。
我经常去长宁图书馆借书,六楼入口处有个文学类作品的专柜,里面大部分都是矛盾文学奖的书。我推荐《白鹿原》和《张居正》。
投资类的书籍,我最喜欢塞斯卡拉曼的《安全边际》,我觉得我的投资理念和这本书非常类似。还推荐马拉松资本的《资本回报》。
零城:工作时间是如何分配的?需要看盘吗?
朱晨曦:大部分时间都在读年报,梳理模型,占据的时间估计超过70%。另外30%的时间可能是和研究员交流、去调研上市公司。
看盘的时间不会很多,估计在半小时以内,短期涨跌我不在意,因为我很清楚每个股票的隐含收益是多少,所以不需要长时间看盘。看盘是因为我每天会写交易笔记,记录当天的想法,如果波动比较大,也会记录一下当时的想法。
市场观点:本轮的供需错配没有那么严重,依旧看好银行
零城:任职以来你一直配置了约40%的银行,如何看待银行股?
朱晨曦:对于银行板块,我依然很有信心,虽然这几年涨了很多,但公募基金依然是较大幅度地低配银行,可以说,银行依然是一个全市场投资者有很大偏见的板块。
我不会受到市场对银行的主流看法影响,我认为银行依然是在PB-ROE的框架内运行的,依旧蕴含了很多投资机会。
整体来看,我认为银行现在已经到了接近周期底部的位置,后续银行的息差和不良率两个指标会逐渐改善,即便不拔估值,业绩也可能会有13-15%的增长,业绩增速甚至很有可能会超过营收增速。
至于房地产有没有见底,其实对银行影响已经不大了,原因是现在经济转型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高端制造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银行息差和实际GDP增速相关。上半年,即便房地产还在下行,经济增速依然有5.3%。
前几年国有银行虽然在上涨,但更多的是跟着红利板块在定价,并没有定价基本面见底的逻辑,因此我判断板块后续或还会有上涨空间。
结构上去看,考虑成长性和估值后,优质地区的城农商行现在隐含回报已经明显领先于国有大行。
零城:如何看待港股?港股也有不少银行股和传统行业。
朱晨曦:港股我也会配置一些,但总体上我会更关注A股。港股天然波动更大一些,价值回归的时间也更长,比如港股的银行股,前几年已经跌到0.5倍PB,后来还能跌到0.3甚至0.2倍,时间上也延续了5年之久。虽然现在涨回来了,但是中间这么长的时间,很容易让投资者失去信心。A股不至于那么的极致。
零城:你对银行周期见底的判断,是否也涉及到了对宏观的判断?你认为经济周期什么时候会见底?
朱晨曦:我对宏观确实也有一定的研究,这里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判断,我认为这几年的行情总体上和2009至2013非常像,2009年是内需很好,2021年是外需很好,带来的共同后果是企业家赚了大钱,开始基于乐观预期做资本开支。此后遇到了经济的结构性下行,上一轮是投资下台阶,这一轮是地产下台阶。
2024年底和2012年底的共同特点是宏观扭转,进入到偏牛市的状态;2025年和2013年的共同特点是传统行业盈利没有明显改善,但是风险偏好已经提升,市场偏好成长股,当时是互联网 、AR等,现在是AI、机器人。
再往后看,当时是等到了2016年,供需才逐渐平衡,大盘蓝筹才逐渐起来。我认为这一轮或许不会等这么久,因为当前的供需错配并没有那么严重,而且现在传统行业的龙头企业要比当时强很多,竞争优势更大。我认为传统行业可能明后年就会起来。
零城:除了银行,还看好那些板块?
朱晨曦:周期板块:看好相当部分子行业,在经历多轮周期演绎后,要么整体格局较好,要么自身构建起竞争优势,利润表的周期性大幅减弱,包括但不限于有色、造纸、采掘等。
消费板块:传统消费龙头目前的市场预期非常低,内在价值明确,短期景气一般,长期来看,隐含收益也相对可观,回撤空间相对有限。
轻工、家电、机械、化工等板块:以挖掘格局较优、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为主导思路。
结语:和朱晨曦聊下来,总体我感觉他的语气中透着一种老成和淡定,很难想象他担任基金经理还不到三年,可能这就是价值风格的特有气质吧。这种历经多年研究沉淀转型投资的路径,也体现了国泰海通资管的投研培养机制。
这位稀缺的价值风格新锐黑马,推荐大家关注。
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为个人研究分析,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盈亏自负。文中涉及到的个股仅作为举例,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