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板块逆市拉升:多重因素共振下的结构性机遇

2025年9月,A股市场整体呈现震荡格局,但军工板块却逆市走强,成为资金关注的焦点。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政策驱动、需求升级、地缘博弈与资本重构四重力量交织的结果。本文将从行业基本面、政策导向、地缘政治及市场情绪四个维度,深入剖析军工板块逆市拉升的核心逻辑。
一、行业基本面触底回升:订单回暖与业绩修复
军工行业在经历此前调整后,正逐步进入业绩修复阶段。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企业订单量呈现回暖态势,合同负债规模显著增长,这反映出下游客户对军工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加,企业为满足未来交付任务积极备货。
细分领域中,军工电子作为早周期高景气领域,受益于信息化装备建设加速,其产品需求持续旺盛,带动相关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航海装备领域,国际船市需求拉动明显,国内造船企业在技术提升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进展,市场竞争力增强,盈利能力随之提升。尽管航空装备主机厂因处于“十四五”订单尾声阶段面临一定调整压力,但航天装备和地面兵装领域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净利润降幅已逐步收窄,行业整体呈现“分化中修复”的积极态势。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军工行业迎来“装备周期”与“人事周期”的双重共振。装备周期方面,前期规划的装备项目进入集中交付阶段,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订单增长;人事周期方面,行业管理层调整逐步到位,决策效率提升,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部分军工企业预收账款及合同负债的增加,进一步印证了备货需求的旺盛,为新一轮装备建设期的到来奠定基础。
二、政策驱动:国防预算增长与战略新兴产业布局
政策层面为军工行业的逆市拉升提供了坚实支撑。首先,国防预算持续增长,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达一定规模,且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速,远超GDP增速。这一增速不仅为军工企业的研发、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更凸显国家对国防安全的高度重视,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战略新兴产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 - 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万亿,商业航天被列为“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军工企业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明确方向和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拓展业务领域。例如,在商业航天领域,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促进卫星制造、发射、运营等环节的商业化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订单增长。
三、地缘政治博弈:全球军备竞赛升温
地缘政治因素是推动军工板块上涨的重要外部变量。2025年,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军备竞赛呈现“多极化”趋势。美国作为全球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其军费持续创新高,进一步加剧全球军事竞争态势。欧盟为提升自身防务能力,推出大规模防务融资计划,德国、英国等国家纷纷增加国防开支,提升军事装备水平。
俄罗斯因国际形势变化,国防预算大幅增长,加大在军事研发和装备采购方面的投入。亚洲地区,日本、印度等国为应对地区安全挑战,不断扩充军备,军费开支持续上升。中东地区因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各国对先进武器装备的需求旺盛,推动全球军贸市场活跃。
全球军备竞赛升温背景下,消耗类武器需求旺盛。例如,在区域冲突中,火箭弹、无人机、中低端导弹等武器因成本低、效费比高而受到青睐,促使各国在武器装备采购中更注重效费比,推动军工行业研发和生产更多低成本、高效能装备,为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四、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向:估值洼地与防御需求
军工板块的逆市拉升,亦是资本市场“防御 + 成长”双重诉求的体现。从估值角度看,此前军工板块经历深度调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随着行业基本面改善和业绩修复,估值回归合理区间,吸引资金入场。与科技、消费等板块相比,军工板块估值优势明显,成为机构调仓的重要选择。
资金流向方面,公募基金对军工行业的持仓比例逐步提升。在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军工板块因其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和政策支持的稳定性,成为资金防御的优选方向之一。北向资金也呈现出净流入态势,显示出外资对军工板块的看好。
此外,军工央企资产证券化率持续提升,资产注入、股权激励等改革举措加速落地。2025年作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年,市场对军工集团分离重组的预期增强。改革带来的资源整合和效率提升,有望进一步释放军工企业的潜力,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资金关注。
五、风险与机遇:产业变革中的投资逻辑
尽管军工板块前景向好,但需警惕相关风险。技术迭代方面,军工电子、航空发动机等领域仍存在“卡脖子”环节,如高端芯片、碳纤维材料等依赖进口,可能影响企业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军贸领域,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导致部分国家订单延迟交付,增加企业经营不确定性。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存在重复建设风险,若政策引导不力,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