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板块订单涌现,后市发展前景与挑战并存

近期,人形机器人板块订单不断涌现,成为科技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从行业动态来看,多家企业接连斩获大额订单,这一系列积极信号不仅彰显了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整个板块的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订单涌现:市场潜力初显
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某企业继7月斩获近亿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最大单笔订单后,9月又获得某国内知名企业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采购合同,刷新了全球人形机器人单一合同纪录。此外,还有企业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额9051.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以及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联合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预算达1.2405亿元(数据来自各企业公告)。
这些订单的背后,反映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正在迅速释放。从应用场景来看,人形机器人已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展示,而是开始进入教育开发、商业演出、分拣搬运等实际场景。例如,部分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车企生产线,承担搬运、装配等高强度任务;一些产品还应用于通信设备制造场景,满足复杂环境下的多任务交互需求。这表明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其商业价值正在得到市场的认可。
驱动因素:技术、政策与资本协同发力
人形机器人订单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技术、政策和资本等多方面的协同驱动。
在技术层面,人形机器人正引领新一轮智能化变革。通过增加配置新型感知手段、发展VLA(视觉 - 语言 - 动作模型)等多型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的多模态融合感知、认知与决策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运用强化学习、模仿学习以及混合路径等新型运动控制方法,使机器人在未知、复杂、动态环境下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能力大幅增强。例如,特斯拉Optimus Gen - 2通过22个无框力矩电机实现钢琴演奏级动作精度,六维力传感器碰撞检测响应时间缩短至0.1秒(数据来自各企业公告);华为“盘古”大模型赋能机器人自主学习效率提升3倍,实现跨场景任务迁移。这些技术突破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方面,多地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加大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2024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重庆、山东等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本地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率先响应,发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如北京市计划到2027年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深圳市则规划形成超1200家相关企业的产业生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保障(数据来自政府官网)。
资本的涌入也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达77起(数据来自wind),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大量资本的投入不仅加速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也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例如,资本的流入促使企业加大在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后市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人形机器人板块订单涌现,后市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机遇方面来看,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根据相关预测,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四年内翻倍,从2024年的470亿美元增至2028年108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23%。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25.2万台,2050年预计将增至3.02亿台,占全球人形机器人存量的30%(数据来自wind)。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将在制造业、物流业、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市场规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产业生态也将不断完善。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局,包括科技巨头企业、汽车企业、家电企业、上游零部件和元器件企业以及传统机器人整机企业等。众多企业的共同参与将促进产业生态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从核心零部件研发、整机制造到应用场景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产业各方也将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提高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然而,人形机器人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成本问题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普及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一台人形机器人的售价依旧高达数十万元,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应用。降低成本需要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进一步优化,这需要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成本,并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
其次,行业缺乏统一的安全与测试标准。这可能在推广过程中造成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对人形机器人的信任和接受度。因此,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打造安全体系、强化检测认证等是当前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障人形机器人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技术瓶颈也需要进一步突破。虽然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泛化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上仍有很大的空间。例如,在复杂环境下的任务完成率、对不同场景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同时,人形机器人的技能作业能力也是制约其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卡点,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
人形机器人板块订单涌现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后市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持续支持和资本的不断涌入,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