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平衡:投资中的攻守道# 在小宇宙上了听了中欧基金的播客,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我平时喜欢一个去操场跑步,“投资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这不仅仅是一句格言,更是无数投资者用成功与失败验证出的真理。理解并践行这句话,是走向成熟投资之路的基石。
投资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贪婪和恐惧。短跑思维:看到上涨就贪婪地追高,看到下跌就恐惧地割肉,结果就是“高买低卖”,反复被市场收割。长跑思维:让你着眼于长远目标,忽略短期噪音,保持心态平稳。市场大跌时,你看到的是买入优质资产的机会;市场狂热时,你能保持冷静,不为所动。
股债均衡配置的原理,最早出自巴菲特恩师、世界著名的“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1934年,他与戴维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中就提到这种资产配置理念。1949年,格雷厄姆在出版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又首次强调“50∶50”股债平衡策略的重要性,并明确推荐给普通投资者。
原理的核心在于借用市场的波动周期,在股债之间构建风险对冲的 “安全垫”,从而追求获得稳健的超额收益。股债“50∶50”比例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市场波动动态做调整,这一理念历经几十年市场淬炼,至今仍是构建组合的经典配置之一。
看似简单的比例搭配,实际在操作中,真正能驾驭好这种跨资产的投资,绝非易事。在同一只基金产品中,基金经理需要同时打通宏观经济周期研判、权益估值体系、固定收益定价模型等多重认知壁垒。既要精准捕捉股票市场的行业轮动规律,又要理解利率债久期管理;既要掌握可转债股债双属性的定价逻辑,还要能在不同政策环境下动态调整股债配比......
最近一段时间债券市场持续开启“调整模式”,尤其是长期债券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回撤,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月初的1.64%悄悄爬到了1.7%附近,虽然幅度不算大但连续的阴跌还是让不少持有债基的朋友捏了把汗。一边是股市那边热闹不断,一边是手里的债基没怎么涨波动还加大了。债市调整的原因是什么?今年还能买债基吗?
1、首先来看看债市本轮调整的主要原因:一个是股债市场的“此消彼长”。经过过去2年多时间的单边上行后,债市利率已破历史极值,继续向下的空间或比较有限。而A股整体处于相对低位,近期持续回暖,加剧了股债市场间的“跷跷板”效应。
这一轮A股牛市,沪指从2635点涨到3899点了,区间涨幅约50%,本轮全球范围内的牛市,A股已经追平其他市场了,只是时间晚了几个月。以前债市承接了很大一部分从权益市场流出的避险资金,现在A股眼看要好起来自然就会有一部分资金流回股市,这样给长端债券带来一定的卖压。
2、另一个是债市此前拥挤度较高。过去几年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市场对债市看涨预期较强。年内,债基久期已突破历史新高,杠杆率逼近历史高点,期限利差、品种利差、信用利差等被大幅压缩至历史低位,这导致当前债市对市场震荡变得比较敏感。
再加上去年债市的火热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收益空间。当前债基久期突破历史新高,杠杆率逼近历史高点,各类利差(包括期限利差、品种利差、信用利差)被大幅压缩至历史低位,种种现象表明债市拥挤度较高,使得对利空的反应也更加敏感。
3、最近债券市场又跌了一阵,一方面是市场担忧公募新规可能会提高基金短期交易费用,另一方面超长期国债的发行也给市场带来一定波动。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下跌通常是风险的释放,上涨才是风险的累积,面对资产短期的调整,我们应该更积极乐观一些,甚至可以着手看看是否已经跌出机会。
这轮债券市场调整有个明显特点:“短稳长调”。1 年期国债收益率调整幅度很小,主要是10年期等长期限品种在动,说明市场更担心的是长期经济预期,而非短期流动性。而且从历史数据看,当前调整幅度还处于“温和区间”,远没到恐慌的时候。
事实上A股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并不必然意味着债市将步入熊市。在经济结构仍处转型升级阶段,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主旋律,叠加宏观状态更多位于强预期、弱现实的象限,“股牛、债不弱”行情或可持续演绎。
对于债券基金投资而言,“择时”并非胜负手,而是资产配置中“压舱石”的必要存在,尽管短期债基净值波动,但债券本身具有生息属性,只要未发生信用风险事件,随着债券逐步到期兑付,因市场波动导致的短期净值下跌有望得到修复。
中欧颐利债券C(016851)是一只二级债基即"固收+"产品。它主要通过投资债券市场获取稳健收益,并搭配少量股票投资来增强回报。根据2025年二季报,其债券持仓以金融债券为主(占净值的36.97%),前五大重仓债券包括了浦发银行、建行等银行的资本债以及国债,信用等级较高 。
基金约9.14% 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行业配置相对分散,涉及制造业、公用事业、环保等行业,旨在增强收益 。中欧基金作为国内知名的基金公司之一,整体背景和实力雄厚。我准备将这只基金加入自选,纳入长期观察之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择机关注布局!





$中欧颐利债券C$ @中欧基金 #晒实盘# $中欧医疗创新股票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