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又看了不少季报,再次加深行情入了窄门的感受。
更窄
以前我们谈论行情主线,甚至可以大到成长/价值、大中小盘,再不济也是某个赛道、某某行业。
现在可能我们谈论的还是“红利+AI”,看上去还是挺大的范畴,实际上内部分化非常大。大家都买的是红利,但是大部分红利都不太行,只有少部分比较行,而且还不太好来形容或者说概括是哪一部分。
举2个极端点的例子:
截至4月行情收官,今年以来领跑的就2个主题,一个是人形机器人,一个是创新药。投人形机器人的主动权益基金,最多的涨幅超60%,而机器人指数才10%,差在哪儿呢?因为机器人指数还包括很多工业机器人,没怎么涨……都是机器人,差很多。
创新药也基本如此,医药指数,有的还是绿的,比如沪深300医药,主投A股创新药的指数也没涨多少,但是有的创新药主动权益基金涨幅已经超50%了,超40%的还有几个,主要得益于港股的布局。
行情很窄,就集中在一小撮股票上,其中个别票的涨幅会很惊人。
更快
当行情入了窄门,大水进来,势必就更加猛烈。相信大家对此也是有比较深刻体会的。现在的行情,听风就是雨,还是倾盆大雨。基本上,三五年的逻辑,咱一两个月就给你走完,甚至说三个月给你规划到三五十年后。
行情的节奏更快,好不容易挖掘个机会,以为能够享受很久,结果很快过山车了……过山车还算是好的,就怕研究跟不上行情发展速度,最后被挂在半山腰了……
这样的变化,对于性子慢的人,真的不友好。但是行情就这么个变化,那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要还参与这个市场,不管风吹日晒雨淋,都得适应。
更难
资金量大的选手,投资会更难,难上加难的那种。因为进出都是需要时间的,很难跟得上行情的节奏。提前埋伏固然可行,但这太考验判断力,而且判断失误也不是很好办,市场的冷热过于不均。
个人投资者的好处,还是比较灵活。不过更窄的主线和更快的节奏,也相当考验个人投资者的决策能力和跟踪反应能力。
波动能够带来投资机会,但是过快过多的波动,可能就是应接不暇了,毕竟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并不是职业投资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解这么多的题。
简化和深入,或许是破题的关键。关注更少的投资机会,把每个机会研究得更透彻,或许是更适合接下来行情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