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五啦,咱们今天来聊聊轻松些的话题!在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中,巴菲特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投资“窍门”:读书。巴菲特表示,自己小时候比其他孩子读书更多,7岁时读的《赚一千美元的一千种方法》开启了他对商业的思考。离开学校之后,他经常去奥马哈公共图书馆借阅有关商业方面的书籍,这些读书经历为他日后投资奠定了基础。即使现在90多岁了,他仍然坚持每天读书五六小时。
巴菲特用自己的切身例子证明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那么咱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本叫做《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大众心理学著作,看看这本书能带给我们哪些投资启发~
01
“群体无意识”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无意识是书中最基本的观点。
什么叫做“群体无意识”呢?当一颗水滴还是水滴时,它可能是雨水、雪水,也可能是河水、海水;但当它融入其它水滴中去,它就只是河水的一分子,或是雨水的一分子。同样地,当我们只是一个孤立个体时,往往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有人性格热烈,有人性情疏离。而当我们融入群体之后,个性性格往往会被群体所淹没,思想也被群体思想所取代。可以理解的是,在投资行为中,也会出现群体无意识。
就像书中所说的,“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02
如何克服投资中的从众心理?
是不是觉得“群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很熟悉?放在投资界,还有两个词具有类似的含义,那就是“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在投资中我们很容易受到所谓的“市场共识”影响,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而短期、疯狂的集中买入、卖出不仅会扰乱市场,还可能直接导致个人成交成本的上升。海通证券发布的《公募权益类基金中长期业绩点评报告》显示,追涨杀跌的申赎是基民操作的常态,在2006年-2007年、2009年、2014年四季度至2015年上半年、2015年四季度,权益基金整体表现出持续净申购。而在2018年、2015年三季度、2016年一季度,权益基金整体表现净赎回,追涨杀跌非常明显。而追涨杀跌往往无法取得很好的投资效果,比如在2020年大好的市场环境下,基民收益并没有水涨船高,权益类持仓平均收益率仅为权益基金平均涨幅的一半。(数据来源:上海证券报,2021.01.19)
那在投资中,从众心理是能够克服的吗?究竟又该如何克服从众心理呢?
首先,我们心里要有一杆秤,清楚知道要投资品种的价值所在,除了要学会正确思考,还要学会独立思考。之前跟大家科普过很多市场指标,比如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股债收益比、成交量等等;也介绍过很多基金指标,包括夏普比率、最大回撤、基金评级、基金排名等等。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投资前的准备工作,当我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指标去判断市场的价值、行业的景气度、基金的质地时,就不太会对投资本身产生过分的迷茫,也不容易被市场杂音所困扰。就像之前市场流行的那句话,不要在山顶慕名而来,也不要在谷底转身离去。
其次,给自己的投资做计划、定规矩。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去投资,或者按照时间推移去加仓,在磨底过程中“以时间换空间”,追求投资的确定性,比如定投;或者按照空间点位去加仓,需要关注市场趋势变化,当市场下跌或者上涨到某个既定位置时加仓,之前科普过的等量加仓法、正金字塔加仓法、倒金字塔加仓法、网格化交易都属于这一类。用清晰的数字和投资计划去约束我们的投资行为,每当市场大涨大跌、内心出现动摇的时候,就看看自己当初制定的计划,这样能更好避免恐慌和贪婪的从众心理影响。
在投资中保持独立判断和清醒认知,是我们每个投资人的必修课之一。之前听过一句话,“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一种投资方式,哪怕只是每天坚持阅读几页,长期下来也会得到不小的收获与回报。”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书与投资其实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相信长期的力量、积累的魅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读好书、踏实做投资,在岁月的积累中体会收获之美!
定投特有风险提示:定投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定期定额投资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