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席卷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机器人被视作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终极载体”,万亿级赛道加速扩容,然而喧嚣背后,行业乱象已悄然滋生。
蓝鲸科技记者调查发现,此类乱象并非孤例。上海投资人刘尚宪考察某初创企业时发现明显“水分”:该公司今年4月成立,无自建研发中心与工厂,却宣称手握5000多万元订单,创始人以“中科院系”自居,办公区陈列的前沿机器人模型更试图塑造技术雄厚的形象。某具身智能团队成员李峰透露,行业社群中“亿元融资”“大厂战投入场”等消息频现,而部分项目通过纸箱、货架搭建简易场景伪装“物流分拣系统”,硬件上用两套数字舵机机械臂套件伪装四条协作臂,仅两条具备动力,主臂仅作采集;软件层面则在普通台式机上调用开源模型,用OpenCV绘制检测框包装“多模态感知”,实为视线盲区的“遥操作”骗局,此乃行业公开“潜规则”。
此外,某大学机器人系统架构师、知乎创作者Gashero指出,部分团队虚构成员背景,如“大厂背景”或“高校团队”身份,而真正在职人员通常不会公开以单位名义从事营利活动,此类长期挂名未受追责的身份,真实性存疑。
骗局得逞背后,是技术认知鸿沟与创投圈“怕错过”(FOMO)集体焦虑的叠加。多位投资人坦言,当以“月”为单位迭代的技术黑箱遇上“害怕错过”的心态,理性常让位于恐惧。《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人形机器人82.39亿元,占全球约一半;2025年前7个月国内融资141起,超2024年全年,单笔过亿融资51起,头部企业累计融资超20亿元。
尽管乱象频发,专业投资人仍在谨慎筛选。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依婷透露,其团队含MIT、牛津博士,“专业投资人靠技术鉴别能力立足,100个项目仅投1-2个”,而部分基金为维持管理费收入,可能因预算压力投资存疑项目。Gashero直言,新兴领域难免“fake it,until make it”(先包装再弥补),但技术迭代加速使认知有效期缩短,“脱离技术一线两三年,认知就可能全面落后”,如曾被看好的VLA技术路线,因大模型规划可靠性不足已被实践证伪。
(上述受访者刘尚宪、李峰、Gashero均为化名)
来源:蓝鲸新闻
#工信部: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两部门:2035年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马”字辈再度活跃!如何看待“炒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