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蔡振在朋友圈的吐槽,撕开了公司规模下滑背后管理失衡的伤口。
“不想不停地发新产品”、“自己的需求与公司错配”、“明年会减少管理产品数量”……近日,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蔡振在朋友圈发出的感慨,在基金圈引起广泛共鸣。

蔡振的朋友圈(来自深圳商报)
这位管理着20只产品、总规模达136亿元的“主动量化能手”,在2025年至今已接管7只新基金后,终于公开表达了对公司不停发新产品的抵触。
蔡振的“吐槽”不是孤例。在招商基金,侯昊一人曾管理三十余只基金,覆盖白酒、TMT、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而今年以来,公司已有翟相栋、马龙、苏燕青、王岩四位知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01 规模跌出前十,招商基金遭遇成长瓶颈
曾经稳居行业前列的招商基金,正深陷增长停滞的泥沼。
2025年二季度,招商基金非货规模蒸发近300亿元,从一季度的5592.19亿元跌至5320.15亿元,排名滑落至第十位。
这与2022年二季度行业第五的巅峰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三年间地位持续弱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三季度招商基金规模排名再降一位,跌出行业前十,虽然单季增长315.46亿元,但增速远低于竞争对手。
排名第9的汇添富基金增长近千亿元,新晋第10名景顺长城基金增幅高达973.75亿元,是招商基金增量的3倍以上。
规模颓势直接传导至盈利端。2025年上半年,招商基金营收25.61亿元,同比仅微增1.17%,净利润7.89亿元同比下滑6.81%。
与同行相比,这一业绩格外黯淡——易方达净利润同比激增23.84%,广发基金净利润增幅达43.54%。
02 人才持续流失,投研核心严重失血
近一年来,招商基金深陷“离职潮”,投研核心持续失血成为规模与盈利双降的关键诱因。
2025年8月,百亿级权益舵手翟相栋因个人原因卸任,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
翟相栋管理的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任期回报达117.90%,年化回报27.24%,在同类2901只基金中位列第5名。
更早的4月1日,招商基金固收“一哥”马龙“清仓式卸任”,其离职前管理规模高达876亿元,占公司固收规模近20%。
随后,苏燕青、王岩也在4月相继卸任全部产品。
回溯至2024年6月,权益大将贾成东已先行出走,其管理的招商行业精选任职回报达192.09%。
明星基金经理与核心高管接连离场,让公司战略延续性与团队稳定性备受质疑。
03 “一拖多”普遍,基金经理不堪重负
在人才流失的同时,留守的基金经理们却面临“一拖多”的沉重负担。
蔡振目前管理着20只基金产品,2025年新接管产品数量多达7只。他在朋友圈直言:“我不想不停地发新产品”,并表示将“聚焦在我自己真心认同并愿意努力管好的几只产品上”。
蔡振并非特例。招商基金知名基金经理侯昊最多时曾管理三十余只基金,总规模超过554亿元。
即使公司在11月13日一次性调整11只产品的基金经理,侯昊卸任5只后,其管理规模仍高达655亿元。
“一拖多”直接导致业绩分化。侯昊管理的招商中证白酒指数A收益超过一倍,但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C任期回报为-62.10%,在同类产品中处于末位。
蔡振管理的产品同样表现良莠不齐。他管理的招商安盈债券A、招商安阳债券A任内累计回报分别达23.19%、28.43%,但招商红利量化选股混合A等产品任职回报水平却在同类排名均线以下。
04 管理层震荡,战略连续性受挑战
招商基金管理层的高频变动,进一步加剧了内部震荡。
2025年5月,总经理徐勇因个人原因离任,由老将钟文岳接任。随后在9月,董事长王小青因工作安排离任董事长,由钟文岳代任,形成了一人“肩挑三职”的局面。
核心投研与管理层的双重动荡,让公司战略连续性备受质疑。
在徐勇担任总经理的近三年期间,招商基金非货规模不增反降,缩水360亿元,排名从第5位下降至第9位。
王小青离任后,总经理钟文岳代任董事长。
钟文岳虽是招商体系内成长起来的老将,但他此前执掌的招银理财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4.14%,其能否扭转招商基金的下滑颓势,被市场打上问号。
05 产品业绩溃败,投资者信心受侵蚀
明星产品的溃败成为压垮市场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管理规模近千亿元的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2025年二季度亏损达51.69亿元,A份额规模较2021年峰值缩水65%。
该基金A/C份额近两年净值跌幅均超25%,同类排名稳居垫底位置。
更值得警惕的是,招商基金旗下权益类产品近三年利润表现惨淡。
2022-2024年,招商基金旗下权益类产品(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利润总额分别为-287.70亿元、-241.98亿元、-23.39亿元,合计利润总额为-553亿元。
讽刺的是,期间招商基金收取管理费用约70亿元。
06 路径依赖难破,重固收轻权益积重难返
招商基金的困境,部分源于其“重固收轻权益”的路径依赖。
截至2024年末,招商基金整体规模为8722.42亿元,货基和债基的占比从2021年末的61.85%上升至77.7%,固收和权益呈明显分化之势。
与权益板块的羸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三年招商基金的固收板块实现了规模跃迁——债券型基金规模从2021年底的2672.16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44.54亿元。
这种路径依赖与管理层背景不无关系。前董事长王小青与前总经理徐勇均为复旦大学校友,均有很深的保险行业背景。
业内分析认为,由于两人具有相似的履历,所以在战略决策上容易达成一致,但也可能因为缺乏多元化视角,错失发展良机。
如在近年来火爆的ETF领域,招商基金行动就明显滞缓。从2022年至2024年,ETF规模接连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大关,而招商基金ETF规模两年半的时间里仅增长4.8%。
在公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规模缩水、盈利下滑、人才流失与管理失序形成的负面循环,正在不断吞噬这家老牌机构的竞争力。
招商基金新管理层能否止住颓势,重建投研体系,挽回投资者信任,仍是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若不能快速破解当前困局,招商基金与头部阵营的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
$招商中证白酒指数(LOF)C(OTCFUND|012414)$
个人观点,不做建议,市场有风险,理财需谨慎#全球股市集体下跌 你怎么看?# @招商基金 @天天基金研究中心 @招商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