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阅读会##【2万好礼】洞见阅读会: 6位经理荐书领读,解锁投资认知#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C$
$永赢鑫欣混合C$
我是在2006年上证历史大顶之前入市的,大致算下来,我在A股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的投资经历,对我影响最大的投资书籍主要有三本:分别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名作《聪明的投资者》(第4版注疏点评版,书中不仅有格雷厄姆的原著,还有巴菲特的解读)、邱国鹭、邓晓峰等著的《投资中不简单的事》,以及彼得林奇的专著《战胜华尔街》(典藏版),三本书各有特色,都非常推荐给天天基金网的朋友们,通读之后必然能够受益匪浅。
而对于永赢基金单林经理推荐阅读《血色财富》,我也非常感兴趣,作为一部非虚构读物,《血色财富》描绘了一部关于被称为“BTK抑制剂”的创新药研发推广扣人心弦的冒险故事,我也非常想要了解。而我一直都非常看好创新药的投资机会,当此历史大底之时,也准备积极布局。永赢基金储可凡和单林经理的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聚焦“A股+港股”创新药赛道的基金,采用主动管理模式,力争为投资人创造超额收益,精准把握创新药反转的结构性机会,既能把握A股医疗医药全产业链的高速成长机会,又能适时抄底港股医疗医药企业,获取高弹性的投资机会,平衡A股的波动风险。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近1年”阶段涨幅高达48.31%,涨幅是行业指数的3倍,同样远超同期沪深300指数的8%,在4188只同类基金中排名高居116位;“近3月”阶段涨幅高达41.84%,远超同期沪深300指数的-0.44%,在4543只同类基金中排名高居12位。
下面,我想结合我二十年来的投资经历与各位同仁做简要分享。
1、关于追涨杀跌的反思:经过二十年来在A股、港股的摸爬滚打,经验我不敢说有多少,但教训确实可以说车载斗量了,其中最大的教训就是切莫追逐热点,毕竟人都有路径依赖,追涨杀跌是人的本性,看到有热点往往就会觉得热点能够一直持续而丝毫不考虑高位的风险,忙不迭杀进去最后只能高位接盘。这方面我在光伏、食品等领域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追涨杀跌不仅是我,恐怕也是A股大多数投资者的遭遇的共同困境。而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名作《聪明的投资者》(第4版注疏点评版)、邱国鹭、邓晓峰等著的《投资中不简单的事》,恰好都提到一段关于航空业投资的掌故,正是体现对追逐行业热点问题的反思。
邓晓峰在《在中国市场做价值投资的思路》中提到,巴菲特在2017年前后,突然转变其几乎坚持一生的信念,购买了将近百亿美元的航空股,全面建仓了美国4大航空公司。巴菲特一直以来都是航空股坚决地看空者,曾经说过,既不要买带轮子的,也不要买带翅膀的,航空公司一定不能买的。比如,在2007年的致伯克希尔股东信中,巴菲特表示,“最坏的行业,就是那些增长迅速,但很难赚钱的行业,比如航空业”;再如2013年伯克希尔股东年会上,巴菲特再次强调:“过去100年,大量的投资者把大把的钱都扔进了航空业,最终都失望离场,对投资者来说,航空业就是一个致命的陷阱。”
(1)、巴菲特长期以来坚决回避航空业的原因其实非常好理解,航空公司的市场竞争之激烈在所有行业门类中都属于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从市场类型上看,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具体来说,
1)航空公司就是典型低总资产收益率(ROE)行业。航空公司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还有航空与铁路、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这导致了航空公司自诞生以来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就非常得低。为了提高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股东创造足够的回报来吸引投资者,航空公司必须采用极高的财务杠杆,负债率普遍在90%以上,与航空公司存在类似资产结构的恐怕只有专职经营风险的银行了。
2)航空公司同时又是重资产行业。即使依靠融资租赁业务,飞机的购买、运营成本也是极其巨大的,包括飞行员本身就是薪酬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且航空公司的经营还很容易受到油价波动、经济状况、事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就导致了航空公司利润弹性极高,而且是难以预测的,往往会因为极小因素的突然变化就造成巨额亏损,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这也是巴菲特长期以来坚决回避航空股的主要原因,航空公司竞争激烈导致总资产收益率极低,低总资产收益率带来了高财务杠杆,高财务杠杆带又导致了利润的高弹性且完全是难以捉摸,使得航空业作为增长快速、景气度很高、看似非常诱人的行业,其投资前景远不如投资者预期的美好。
而且这也不是现代航空业才遇到的问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商业航空诞生之初,投资者就遭遇过类似的难题。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就提到:
“长期以来,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认为:成功的投资技巧首先在于找出未来最有可能增长的行业,然后再找出其中最有前途的公司。例如,精明的投资者或其精明的顾问很早就会发现整个计算机行业。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其他诸多成长性行业,以及其中的成长性公司。但事先发现这些行业和企业,并不像事后看到的那样简单。为了一开始就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回顾本书1949年头一版中的一段话:
‘这种投资者也许会买进——比如说航空股,因为他认为,该行业的前景会比其当前的市场估值更为看好。对这种类型的投资者而言,本书的价值与其说在于其介绍的备受推崇的投资技术,毋宁说在于它对这种投资方法潜在危险的警告。’
事实证明,这种危险在我们提到的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我们很容易地算出,航空运输量会在未来数年获得长足的增长。正因为如此,航空股亦成为投资基金的最爱之一。但是,尽管该行业的业务收入不断增长,其速率甚至高于计算机行业,但由于技术问题,再加上产能的过度扩张,该行业的利润十分不稳定,有时会非常糟糕。1970年,尽管该行业的运输量创下了新高,但却为其股东带来了2亿美元的亏损。与此相应,这些公司的股价在1969~1970年再次出现超出市场整体水平的跌幅。”
可见对于航空股,巴菲特对于现代航空业的观点与其老师格雷厄姆的在上世纪中叶的看法可谓是一脉相承,并且确实都是被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知灼见。
(2)巴菲特眼中的航空业投资新机遇。但是,在2017年前后,巴菲特作为航空业最坚定的看空者,却突然改变了自己秉持数十年的坚决回避航空股的投资原则,拿出近百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抄底了美国四大航空公司,震惊了全球投资圈。是巴菲特突然食言了吗?并不是。根据芒格的回答,主要就是“航空业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美国的航空业已经变得高度集中化,而且竞争强度大幅下降。”根据邓晓峰的补充,“在股东和资本市场的压力下,美国航空公司不再增加产能,严格控制资本支出和新飞机的购买数量,不追求市场份额,航空业在高度集中后形成了共识和默契。运力不再增加,需求却在增长,航空业的回报自然比过去更好。”2016年,四大航空公司美国占有率已经达到了75%,原来不赚钱的公司,现在扭亏为盈,巴菲特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航空股的新机会。
通过巴菲特的示例,我们能够感受到,投资很多时候就要对抗人性、反常识的:在航空业发展最火热、成长最高速、竞争最热闹的年代,恰恰同时也是投资者投资风险最大的时期,反之当二十一世纪航空业开始趋于稳定乃至沉寂的时候,航空业的投资机会却悄然来临。
这就是国内外投资者的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追逐热点,正如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所说的:远离那些热门行业中的热门股,竞争者会拼命涌入,竞争会激烈到谁也赚不到钱。
2、投资者要建立自己的投资策略,不要随波逐流。如果说从上述案例中,我们能够吸取教训的话,彼得林奇的代表作——《战胜华尔街》则为我们提供了建立贴合自身投资策略的启迪。彼得林奇作为麦哲伦基金前经理,也是富达国际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创造了全球公募基金年化收益率最高的奇迹。《战胜华尔街》讲到,我们可以通过专业调研、利空消息逆向思维、身边消费等诸多渠道先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发现投资的宝贵机会,这样的价值投资哲学同样能够为我们提供借鉴。
邱国鹭、邓晓峰等国内最优秀的投资者,以及巴菲特、格雷厄姆、彼得林奇等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大师,都从各自角度阐释了价值投资在历史和当下的应用,《聪明的投资者》(第4版注疏点评版)、《投资中不简单的事》、《战胜华尔街》(典藏版)三本书的内容可以互相参证,着实让人受益匪浅。再回到创新药来说,先说结论,在我看来,经过三年来持续回调,沪港深创新药已处历史最低位,抄底正当时!回顾历史:
(1)自2021年以来,受到经济形势、疫情冲击、医药集采等多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医药板块掉头向下,医药龙头股普遍腰斩,领跌A股,公募基金中医药医疗板块的仓位几乎降至了历史最低,医疗医药板块堪称是已经处于“至暗时刻”,中证生物科技主题指数(930743)、中证医疗指数(399989)等医药主题指数依然处于自指数发布以来的最低值。沪港深市场的医药板块特别是创新药已经沉寂了三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水平。
(2)但到2025年,特别是春节期间,国内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火爆出圈,在全球140多个国家位列移动手机app下载榜榜首,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注册人数最快过亿(1周)的手机应用,揭示了人工智能的广阔未来,极有可能会激发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同样对创新药等行业的产生前所未有的驱动,3月底以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叠加《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从研发、审批到支付全周期政策政策对创新药行业发展可谓全方位多角度,创新药开始引领沪港深市场的反弹。
这时候,投资者们肯定会普遍担心,这次医药板块的调整时间远高于以往,作为传统上最“长坡厚雪”的医药赛道是否还有反弹的机会。面对这样疑虑,先说结论,在我看来,医药特别是创新药都是作为“十四亿人永远的刚需”,是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板块。古人常讲:“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在我看来,医疗医药板块这样在资本市场中的“至暗时刻”,恰恰是投资者的“历史机遇”。在医疗医药板块整体增长逻辑未变的情况下,现在投资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赛道正当时。
简单来说,医药与普通的商品有着本质不同。普通的商品更多是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往往有数量众多的替代品。对于特定商品,消费者由于价格过高或者个人偏好的原因可以不买,或者选择其他的替代品。但是,医药则承载着人们延长寿命、提升病人生活质量的根本希望。对于病人来说,什么都可以省,但是医疗医药是绝不能省的,是最根本的刚需、最底线的消费品。
在我看来,随着当前港A股创新药政策利好不断集聚,投资者可以适时抄底高弹性的超跌创新药,转守为攻,攻其一点,可以借助永赢基金储可凡和单林经理的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精准把握创新药反转的结构性机会。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积极布局沪港深三地创新药市场,既能把握A股医疗医药全产业链的高速成长机会,又能适时抄底港股医疗医药企业,获取高弹性的投资机会,平衡A股的波动风险,“A+H”两地布局港股通,捕捉多维度投资机会,力争实现更好的风险分散和波动控制。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近3月”阶段涨幅高达41.84%,远超同类平均的0.86%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0.44%,在4543只同类基金中排名高居12位。
在我看来永赢基金就是国内公募基金中小而美的典范,除了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还有多只极为优质混合型、债券型的宝藏基金,业绩都位居同类产品前列,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理财目标的债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而我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坚持知行合一。早在一个多月前就申购了卢丽阳和吴纬经理的永赢鑫欣混合C(018603),累计投入超过20000元,69天虽然尚未取得正收益,也是我持仓份额最多的基金之一,我相信坚守最终必然有回报!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前十大重仓股康方生物、百济神州、科伦博泰生物-B、信达生物、百利天恒、泽璟制药等都能够充分反应沪港深医疗创新药领域的整体表现,成长空间巨大,近日创新药板块引发关注,投资者可适时布局,具有两大优势:
1、对于单林经理能力的看好。单林经理作为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基金经理,管理业绩同样优异,任职回报达到50.38%,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业绩,足以证单林经理在医疗医药主题基金领域高超的管理实力。
对创新药前沿投资机会的看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医药领域未来必然同样存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1)研发投入提升:2024年头部研发费用同比增加50%;
(2)市场规模提升:2024年国内AI医疗市场规模超800亿元;
(3)全链条协同:从AI到研发再到数字化、智能生产,全链条协同效应显现,形成完整生态。
(4)研发成功率提升:2024年AI辅助药物研发成功率提升15%。
也正如单林经理所说的,“展望全球,研发效率最高,临床资源最广、试验效率最快的创新药市场的确非中国莫属。对于欧美大药企而言,中国的新药资产具备高性价比,同时全球竞争力优势突出。”2024年,而且国家长期以来都在通过产业政策等各种手段积极鼓励医疗医药领域的创新实践和产业升级,就连近期“带量集采”政策对于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也是相对友好的,充分表达了政策的呵护之意。互联网医疗、医疗服务、医药电商、高端医疗器械、诊疗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前沿医疗领域都是前景广阔,而当前的估值又非常低廉。
长久以来,医疗医药企业不只是有潜在增长预期,更有卓越的业绩表现。医疗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无论是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关键利润指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在A股都是一枝独秀,堪称是A股最安全的“长坡厚雪”赛道。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过去十多年来,医药医疗板块涨幅巨大,同样是A股最长牛的赛道之一,导致其龙头企业估值长期处于高企状态。所以过去我更多也是处于观望状态,寻找合适的介入机会。
先说结论,在我看来,每一次行情都是在悲观与绝望中诞生的,当前也概莫能外。
(1)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说,资深投资者都会喜欢熊市而非牛市,因为他们能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到最为优质的资产,熊市底部的时候也正是遍地黄金的时代。
(2)《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所谓阴阳、强弱、正反、牛熊都是在不断转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永远下跌的市场。就像不考虑汇率变化,单说指数增幅的话,2023年全球资本市场增幅最高居然是经济都早已近乎处于完全崩溃状态的阿根廷和委内瑞拉,而且两国的政体还处于对立面,是非常有意思的对照观察组。这充分说明,投资者只要“居柔守弱”,永远敬畏市场,静待市场情绪的变化,就能够在市场长存乃至获取超额回报。
在我看来,伴随着新“国九条”的重磅颁布,A股又步入了十年轮回的新纪元,新“国九条”强监管、重分红,可以说是彻底填补了A股长期以来存在重融资、轻回报,导致资金供求长期失衡的根本漏洞。A股一直以来在融资方、大小非持续减持导致市场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只能炒差炒小的痼疾也有望得到根本性扭住,A股市场极有可能从过去的中小盘领涨的“八二行情”步入绩优高股息领涨的“二八行情”,在我看来,随着当前A股政策利好不断集聚,政策底已至,A股已经处于震荡触底期,虽然具体的反转时间依然未知,但毋庸置疑的是市场底在即,投资者可以适时抄底高弹性的超跌股,转守为攻,选择医药主题型基金,攻其一点,精准把握A股反转的结构性机会。
归根结底,当前医疗医药行业的根本增长逻辑并未发生改变,增长潜力依然巨大,前沿医疗领域的前景更加光明。在医疗医药行业顾处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集采政策等悲观预期已经逐渐得到扭转的当下,通过天天基金网“慧定投”计划抄底永赢基金明星基金储可凡和单林经理管理的创新药宝藏基金——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
一、关于医药板块的低估值抄底机会
关于医药的投资机会,古人常讲:“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人生最大的事莫过于治病养生,医药医疗是任何人“备豫不虞”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医药特别是创新药都是作为“十四亿人永远的刚需”,是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板块。医药与普通的商品有着本质不同。普通的商品更多是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往往有数量众多的替代品。对于特定商品,消费者由于价格过高或者个人偏好的原因可以不买,或者选择其他的替代品。但是,医药则承载着人们延长寿命、提升病人生活质量的根本希望。对于病人来说,什么都可以省,但是医疗医药是绝不能省的,是最根本的刚需,是最低线的消费品。
我始终坚信无论政策如何改变,医药医疗行业作为“十四亿人永远刚需”的逻辑都不会改变。也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今年年初以来,市场普遍对医疗医药板块的增长趋势很是乐观,并且医疗医药板块在一季度确实迎来久违的反弹。但是,随后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时候,二季度之后,医疗板块再次转跌,投资者的信心屡遭打击,
先说结论,在我看来,医药板块经过近年来的新冠疫情、医药集采等多重利空冲击,以及近期的医药反腐的冲击,迭创新低,估值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正所谓“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当前医保板块已具备了极好的投资机会,在“高增长前景不变+历史最低位”的双重利好因素作用下,抄底正当时!
正是这样基于这样的逻辑,对于医疗医药板块的长期投资机会,我一直都是坚定看好的。长久以来,医疗医药企业不只是有潜在增长预期,更有卓越的业绩表现。医疗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无论是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关键利润指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在A股都是一枝独秀,堪称是A股最安全的“长坡厚雪”赛道。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过去十多年来,医药医疗板块涨幅巨大,同样是A股最长牛的赛道之一,导致其龙头企业估值长期处于高企状态。所以过去我更多也是处于观望状态,寻找合适的介入机会。
而在2021年以来,受到经济形势、疫情冲击、医药集采等多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医药板块掉头向下,医药龙头股普遍腰斩,领跌A股,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都纷纷逃离医药板块,医疗医药板块堪称是已经处于“至暗时刻”。当前医药板块估值仍处于相对底部区域,随着估值压制缓解及基本面改善,医药板块有望迎来更多机构资金青睐。中证生物科技主题指数(930743)、中证医疗指数(399989)等医药主题指数依然处于自指数发布以来的最低值。比如:
(1)发布于2015年8月,主要涉及基因诊断、生物制药、血液制品等人体生物科技上市公司的中证生物科技主题指数(930743)PB百分位只有8.7%,处于历史较低位;
(2)发布于2014年10月,涉及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药信息化等医疗主题上市公司的中证医疗指数(399989)“当前估值比历史上83.91%时间低”,PB百分位更是低至2.32%,指数的估值处于历史最低位。
(3)而成分股主要来自于沪深A股以及符合港股通条件的港股中主营业涉及创新药研发和生产的上市公司的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931409)当前估值同样处于历史低位!
但是,古人常讲:“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在我看来,医疗医药板块这样在资本市场中的“至暗时刻”,恰恰是投资者的“历史机遇”。在医疗医药板块整体增长逻辑未变的情况下,现在投资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赛道正当时。
当前,永赢基金的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确实是分享港股医药龙头企业高成长空间的卓越投资标的,确保“赚了指数必赚钱”。
二、关于医药板块长期的投资机会
在我看来,当前医药板块正处于“高增长前景不变+历史低估值”的关键转折期,在医疗医药板块整体增长逻辑未变的情况下,历史低位无疑是抄底医药医疗板块的最佳时机!
1、我最看好医药医疗行业投资机会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医药医疗行业的高成长性逻辑并未发生变化,医疗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医疗行业最根本的投资逻辑就在于人类医疗需求自我强化的趋势。比如人类普通的需求像衣食住行等,在短期内都是存在阈值的,再有钱的人吃饱了短期内也不会再饿,对于普通消费品来说,旧有需求的满足就会在短时间内消灭新的需求。但医疗行业的需求曲线正好相反,医药延长了人的寿命,但是随着人寿命的延长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医药来维持健康。换句话说,医疗行业旧有需求的满足不仅不会消灭反而会创造出新的需求,这就是医疗行业需求的自我强化。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统计:
(1)1960年以来,美国卫生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由彼时5%飙升至当前的18%,再考虑到六十年来美国GDP的增长率,美国医疗医药行业的增幅可谓是极其惊人的;
(2)经合组织其他国家经过购买力评价调整后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同样是呈现指数增长趋势的。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充分证明了医疗需求会自我强化的特征,只要这样的增长逻辑没有改变,医疗行业的前景就无比光明。
2、2021年以来,我国就启动了对医药的大规模“带量集采”,大幅降低医保医药的价格,确实从短时间内突然改变了医药行业的增长预期,直接导致近两年来医疗龙头企业跌跌不休。正如我上述所言的,医药医疗本身就是会自我强化的行业,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说,全球没有任何国家的医保基金能够承受医疗需求不断加速的客观规律,医保集采政策实际上就是医保制度的必然结果。但是,在我看来,医药行业从繁荣到退潮的周期波动同样是市场出清、自我调节、优胜劣汰的必要过程。医药行业在萧条期能够繁荣期浑水摸鱼的低竞争力企业都淘汰出局,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正如同历史上2011年的控费大周期等阶段医药行业都遭因短期的外部冲击出现了剧烈回调,但是随后随着行业的优胜劣汰、竞争力的提升,医药板块都能迎来更加猛烈的上涨,迭创新高。而且,从 19 年带量采购陆续推进以来,这两年医保的结余率显著提升,“带量集采”效果显著,医疗医药板块的整体市场环境都在逐步回暖。
3、后疫情时代为医药板块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病毒经过不断的变异,在感染率持续上升到同时危险程度确实也在逐渐下降,但是危害程度依然远胜于流行感冒,成为高感染率的常态化流性疾病,这时候,人类对于医药的需求就从生病时治疗的药物变成了长期的日常储备,相关药物的需求必然会大幅提升。同时,随着疫情达峰,线下医疗需求持续恢复,有利于带动医药医疗板块业绩的整体增长。
三、关于创新药赛道的高速增长逻辑
作为医疗医药板块的细分领域,创新药赛道必然会受益于医疗医保板块的整体利好!同时,创新药赛道又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因此势必能够引领医疗医药板块的上涨!具体来说:
1、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医药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我国医药行业需求将迎来新的增长高峰。根据预计,近10年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增长了约44%,而到203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突破4亿人,占总人口数3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医保支持也在保持年均约10%左右的增幅,过去十年来,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936元升至1764元,医药消费持续升级,市场长期需求旺盛。而创新药的技术潜力非常巨大。正如股吧话题君所说的,过去被视为疑难杂症或者说是绝症的疾病比如、肥胖、癌症、阿兹海默症等都在逐渐被创新药攻克,创新药的市场需求必然会持续扩大。
在“老龄化+消费升级”双重因素的驱动下。根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也将由2020年的1.6万亿元增长到2030年的3.5万亿元,而创新药份额占比将由现在7%增长至70%。医药市场规模翻翻,而创新药的市占率又增长10倍,也就意味着创新药的市场需求在十年内将增长20倍以上,可谓是机会空前!
2、我国在创新医药、创新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的国产替代能力越来越强。目前我国企业在全球医药研发金额的占比已达到20%,位居全球第2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同比增幅已经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3倍,同时,我国医疗器械国产替代也在稳步提升,市场规模增速连续6年保持16%以上,未来在“市场增量+国产替代”双重因素作用下,国内创新药行业空间巨大。
3、创新药受到当前医保政策的多重呵护。2022年医保谈判药品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涵盖了多款罕见病和肿瘤领域药品,创新药进医保速度加快,需求稳步提升,入保后产品销售额有望快速提升;同时,部分优质创新药品种谈判价格超预期,体现了医保局对医药创新的呵护之意。当前,集采政策对于医药医疗行业的边际影响在持续下降,创新药行业的不确定性更是大幅下降。对于创新药又得到医保政策的重点呵护,对创新药行业直接产生了重大利好!
4、近年来,国内医药专业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勤奋好学的中国文化带来的工程师红利同样将助推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医药行业从中长期看,创新药市场需求存在自我强化的客观规律;再结合当前医药板块已经整体处于历史最低位的估值状况、“集采”等负面政策但是长期看反而会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健康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后疫情时代大众对于抗疫常备药的需求,以及我国在医疗器械与药物研究等领域越来越强有力的研发能力。我认为,现在很可能是医药板块正在“高增长前景不变+历史低估值”的关键转折期,处于创新高的新一波长牛行情的前夜,上车完全来得及,2025年医药板块投资机会巨大。
四、港股医疗保健企业的龙头企业的独特优势。
1、港股医药龙头企业标的稀缺、弹性更高。考虑到A股过去对于企业上市的标准确实显著高于港股市场,无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对于拟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都有明确要求。近年来,虽然上证科创板上市标准已经有所放宽,但是毕竟科创板推出的时间相对较短。而港交所在2017年就拓宽了主板上市制度,允许尚未盈利和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股份在港上市,确实大大激发了国内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情,因此港股还有着许多尚未在A股上市的医药初创企业,投资标的更为稀缺虽然风险更高但同样蕴含着更大的潜在增长机会。截至2025年3月底,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的前十大重仓股——康方生物、百济神州、科伦博泰生物-B、信达生物、百利天恒、泽璟制药中,多只股票仅在港股上市,是A股医药板块的有力补充,同时相较于A股具有更高弹性的优势,风笛布局性价比更高。
2、当前港股医药企业估值低廉。截至2025年4月底,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HI)的PB仅为2倍左右,处于近5年30%分位数的历史底部水平。
总结:
综上所述,首先我对于医药板块的整体增长前景都是非常看好,而创新药具有不断攻克人类各类疑难杂症,救命保命的消费场景,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刚需,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因此,当前我非常看好医药医疗行业的成长机会,医疗行业中我最看好创新药赛道。同时,创新药也是港股医疗内真正的“猛将”,永赢基金明星基金储可凡和单林经理的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成分股港股创新药占比较高,作为医疗行业长期成长的动力,2025年3月以来反弹明显,从2024年底至今医药指数反弹超30%,此前南向资金连续20个月增配港股,流动性支撑显著,港股创新药有望受益于港股流动性改善,捕捉多维度投资机会充分证明了港股的医药企业的高弹性,而且港股中还有尚未在A股中上市的稀缺创新药投资标的、风险更高,同样潜在增长机会也更大。
当前投资高弹性沪港深创新药板块,就可以选择永赢基金明星基金储可凡和单林经理的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获取港股医药保健板块的高弹性成长机会!而对于看好沪港深创新药板块长期投资机会但是担心短期投资风险的投资者来说,则可以通过天天基金网独有的“慧定投”功能定投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015915;C:015916),低点多买、高点少买,进一步放大定投微笑曲线的威力,涨跌两相宜!
#洞见阅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