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各种批判主动基金,现在指数基金等工具化产品占比上来了,争议也起来了。
透明的另一面是明牌
主动基金被批判的一大罪状是不透明,投资者不知道基金经理和基金持仓最新动态。而不透明也引发更多怀疑,最终导致不信任。
而工具化的指数基金,突出的特征就是透明。虽然持仓一样不实时披露,但是跟踪的是指数,指数的样本股和权重都是公开可查的,调仓是提前预告的,行情也是实时更新的。
这下子,买什么、买多少、表现如何都有着落了,不担心“偷吃”,也不担心漂移了。
不过一件事总有两面的,透明的另一面就是“明牌”,指数的调整以及指数基金的调仓,都是可预知的,所以也很容易被针对,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但这就像大家平时打牌,你打明牌不被针对就怪了。这也是没得办法的事情,好处是占不尽的的。
锋利有助收割也容易被割
主动基金另一大罪状是“抱团”、锐度高,不控制规模也不控制回撤,投资者把持不好久被割。
而工具化的指数基金,或一些有主动+量化色彩,追求锐度和纯度的工具化产品,其实也避免不了这个问题。
所谓的“纯度”和“锐度”,其实就是变得锋利,但是锋利有助收割的同时,也容易被割,这也是常识。平常我们都会格外小心使用,甚至会另选安全程度更高的工具。
锋利本身是种罪吗?或许人性才是决定方向的关键。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说到底都是工具,用得好与不好,还在个人。至于提供工具的环节,做好提示也是必须的。
费用的另一端是成本
主动基金被吐槽的点还有较高的各项费用。工具化的基金产品往往费率较低,于是深得人心,不过背后的隐忧可能还没暴露出来。
费用的另一端是成本,费用需要适当覆盖成本,或者整体算下来说不能亏太多。所以降费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这样才是有利于长远发展的。
现在费用可能一步到位了,但是后续可能就略显尴尬了,指数基金也还是需要规模的,而且量比主动基金大多了……但是目前这个市场可能提供不了这么大的量。
后续可能不少基金公司都会遇到指数基金运营难的尴尬境地,有的产品留着吧不赚钱甚至还持续亏钱,手里的钱可能也不充裕,再往后也不知道怎么办是好。现在可能靠主动/固收给指数战略布局撑着,后面完全可能撑不住。
凡事都有两面,我们可能往往只看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另一面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