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你看好哪些投资赛道?# 投资圈常念叨一句话:“投资就要投主线,要不然一年就白做。”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几年的A股行情,会发现每年都有1-2条的投资主线,19-20年的白酒、新能源,23-24年的高股息红利资产,还有YYDS的美股科技。那到了2025年的今天,什么会成为新的投资主线呢?我个人坚信,答案只有一个:科技行业!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判断呢?理由也很简单,低成本的Deepseek大模型让中国科技资产有了新突破、新故事、新梦想!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科技行业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海外科技,现在低成本的Deepseek大模型问世,让中国科技行业看到了新的发展空间,更是给许多行业带来了新故事,“Al+”从空谈变成实际应用落地,这能不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吗?所以我说,一场对中国科技资产的重新定价,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中。

说到这,我今天特别想结合自己这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工作上的切身体会,来聊聊我对“硬科技”的理解,以及为啥到了十月份,我反而更看好这个时代赋予的超级赛道——硬科技。
我自己刚过而立之年,一直在泉州一家挺传统的制造企业上班,岗位是零部件分拣。这份工作听起来简单,干起来绝对是个体力活加耐心活。每天早上8点40分准时打卡上岗,基本上迎接我的就是办公桌上堆着的7、8张昨夜积累下来的分拣工单。从拿起第一张单子开始,整个人就埋在一堆形状各异、材质不同的零部件里,按照要求分门别类。中午匆匆扒口饭,休息一个小时左右,就得接着干。常常是忙活到下午六点半下班,累得腰酸背痛,能完成30张左右的工单就算顶天了。生产效率低下不说,日复一日地弯腰、搬运,工作没几年就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毛病,疼起来真是让人心烦意乱。说实话,那段时间看着堆积如山的工单和隐隐作痛的腰,辞职的念头在心里翻来覆去不知道转了多少回。哎,那种身心俱疲的感觉,没经历过的小伙伴可能真难体会。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去年。单位引进了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分拣机器人。过去也有传统分拣机器人帮忙,但成功率毛估估也就70%,我经常得跟在后面进行二次补拣,本质上还是“人围着机器转”,没真正解脱。这次不一样了!这次引进的机器人,核心在于它掌握了机器学习技术。具体来说,工程师会让机器人先随机尝试分拣动作,然后立刻告诉它:这次是成功抓取了零件,还是抓空了。就这么一遍遍训练,机器人自己就“琢磨”出规律了:它知道按什么顺序分拣更高效、夹取零件的哪个位置成功率更高。经过短短几个小时的学习,分拣成功率也从之前的70%提高到了到95%以上!而我的角色则彻底变了,只需要旁边叮着电脑屏幕既可,偶尔处理一下异常问题即可。辞职?不存在的。哈哈。

亲身经历了这场发生在自己工位上的“智能革命”,我对人工智能这股力量算是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这绝不仅仅是新闻里飘着的概念,它是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每天八小时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兴奋之余,我开始琢磨:这股席卷全球的浪潮,背后蕴藏着多大的能量?又能带来什么样的机会?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单就机器人产业本身,市场规模就是个天文数字,万亿级别绝非虚言。而机器人背后,支撑它运转的那些东西——强大的算力、高效的云服务,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这些不都是明晃晃的投资机会吗?
不过,我这个人做事比较谨慎。直接冲去买那些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公司的股票?看着市场上相关概念板块热热闹闹,群里时不时就有人喊“全仓机器人”、“梭哈AI”,我心里反而有点打鼓。人工智能这盘棋太大了,机器人固然是重要棋子,但远非全部。你看,低空经济里的无人机物流、智能农业监测;创新药研发里的分子筛选、靶点预测;半导体产业里更先进的芯片设计制造;新能源产业里的智能电网管理、电池优化……这些领域,哪一个不在被人工智能深刻重塑?只盯着机器人这一块,视野就太窄了,风险也可能更集中。
经过一番研究和比较,我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富国基金旗下的一只科技主题基金上——富国新兴产业股票基金(A:001048,C:015686)。选择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只基金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深耕“新兴产业”。根据它最新的基金二季报披露,我仔细看了其前十大重仓股,发现电子行业就占了八席,占比超过43%,科技风格非常纯粹、鲜明。这让我很放心,它不像市场上有些所谓的“主题基金”,挂着“蓝筹消费”或者“科技成长”的名号,结果买了一大堆的白酒股或者银行股,妥妥的“挂羊头卖狗肉”!对我来说,选这只基金,相当于通过一个产品,就能相对全面地分享整个AI大趋势的红利,比我自己去单押某个细分领域,比如只买机器人或者只买算力芯片,要稳妥得多,也更符合我这种普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当然,买主动基金,本质上就是“雇”一位基金经理帮你打理投资。这只基金的掌舵人是孙权经理。我查了一下他的履历:他是富国基金自主培养的新生代基金经理,根正苗红,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硕毕业,这背景一看就是硬核科技派。2015年4月加入富国基金,从最基础的电子行业研究员做起,一步步做到高级行业研究员、权益投资经理助理,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研究功底。2022年2月起正式担任基金经理,拥有11年证券从业经历和近3年的基金管理经验。 他的TMT(科技、媒体、通信)背景,让他天然对科技成长方向的投资机会更加关注,其能力圈覆盖非常广泛,包括智能汽车、新能源、软件、元宇宙、军工、医药CXO等细分行业。 他的投资理念也很清晰:在长期产业趋势好、空间大的赛道上,寻找其中景气度正在向上的细分方向,并从中挖掘最具竞争力的公司。有这样一位懂科技、能力圈覆盖广泛、投资思路清晰的基金经理来操盘,我心里还是相当放心的。

在业绩表现上,它也足够亮眼,用数据说话。作为一只专注于硬科技掘金的主题基金,自2022年2月孙权经理接手以来,其任职收益率高达124.47%!这个成绩单不仅大幅甩开了同类基金平均14.14%的收益,更是轻松碾压了同期沪深300指数9.63%的涨幅,这进一步证明了孙权经理挖掘科技行业机会的能力确实有两把刷子。拉长时间看,无论是近两年123.55%、近一年86.49%,还是近六个月63.60%的收益率,都稳稳地跑赢了同类基金和沪深300指数,业绩排名都属于【优秀】档位。 这确实是一只非常优秀的、专注于科技赛道的主题基金。

写到这儿,再想想自己这一两年的经历,真感觉像做了一场梦。从每天被堆积的工单和腰疼折磨得身心俱疲,到被智能机器人解放了双手;从满脑子想着辞职另谋生路,到现在对工作甚至未来的生活都充满了新的期待;再到如今,开始尝试通过投资的方式,去分享这场科技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我的这点经历,或许就是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一个再微小不过的缩影。
当然,我也非常清醒地知道,投资这条路,永远伴随着风险。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代表着未来的新兴产业,发展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技术的瓶颈可能随时出现,比如算法遇到天花板,高昂的研发成本,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的波动起伏,还有那些意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挑战。 市场情绪也容易过热,需要警惕波动。
但内心深处,我依然抱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就像20年前押注互联网改变世界,10年前拥抱新能源浪潮一样,把握住科技这条清晰的时代主线,长期来看,或许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能够参与并分享这场深刻生产力跃迁的一种方式。DeepSeek带来的算力平权和AI普惠,正在加速这一切的发生。毕竟,当科技真正赋能生产、解放劳动者时,它所创造的,绝不仅仅是冰冷的效率数字,更是温暖人心的——希望。这份希望,我在自己的工位上真切感受到了,也希望它能照亮更多人的投资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