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当投# 自今年1月份以来,市场情绪逐步转暖,以DeepSeek为代表的科技成长股异军突起,让许多人闻到了“牛市的味道”。前期略显沉寂的成长风格再度活跃,而曾经风光无限的红利资产,却似乎褪去了往日的光环,近期出现一定的回调,在一些投资者心目中,由“小甜甜”变味了“牛夫人”。情绪的钟摆,似乎正在从一端摆向另一端。面对市场的快速切换,不少投资者开始感到困惑和焦虑。
面对A股市场的快速轮动,不少投资者开始感到困惑和焦虑。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情绪的波动,但当我冷静下来,拨开短期市场情绪的迷雾,以更长远的视角去审视投资的本质时,我发现红利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其实并没有改变。
这让我想起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风动幡动”之辩。当年两个小和尚争论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慧能大师却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我查了万得数据,截至今年4月9号,中证红利全收益近三年年化收益率为4.95%,而近十年年化收益率为6.01%,这两个数值非常接近。这说明近年来红利的崛起,并不是简单的风格切换,而是一种长期趋势的自然展开。

从早些年的乏人问津,到近两年的街知巷闻,再到近期的“缺乏弹性”,红利资产本身并没有变,真正变化的其实是投资者内心的预期和情绪。市场走势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它更像是一个不断摇摆的钟摆,时而热情高涨,时而低迷冷清。当成长风格因为技术突破而演绎估值扩张时,投资者很容易忽视其盈利兑现的不确定性;而当红利资产出现短期波动时,市场又可能低估其长期现金流的价值。这种周期性,既是市场的规律,也是人性使然。在投资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市场波动,而是我们自身的人性弱点。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能够看透市场的本质,不被短期的喧嚣所迷惑。

投资市场从来不缺少精彩的故事和宏大的叙事。追逐成长,是投资的本能,也是市场活力的重要来源。然而,投资的底色始终是价值。巴菲特曾经说过:“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任何投资,最终都要回归到企业的基本面,回归到其创造价值的能力。那些真正能够穿越周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企业,往往具备一些共性特征:稳健的盈利能力、充沛的现金流、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持续回馈股东的意愿。而红利,正是这些优秀企业内在价值的直接体现之一。这种价值,并不会因为短期波动而褪色。

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盈利稳定、现金流充沛的成熟行业的占比将逐步提升,而这些行业正是红利资产的主要来源。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引导上市公司提升分红水平,鼓励价值投资理念,为市场营造了更加注重长期回报的投资氛围,为红利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进入2%以下,处于低利率时代。在这种环境下,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空间被压缩,保险、社保、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和稳健型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红利资产。红利资产的高股息率和防御属性,有望成为当前背景下固收类资产的替代选择。

2025年3月14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修订后的信息披露工作评价指引,该指引在强化现金分红监管、强化信息披露主体责任等方面作出了完善,设置了“一年多次分红、持续分红、分红可预期性”的加分情形,明确了“具备分红能力但长期不分红”的减分情形。相关政策的推进和落地,或许会进一步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实施现金分红,更好地回报投资者,持续推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红利板块的核心逻辑依旧稳固,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和宏观经济的持续修复,红利资产的投资价值或许会进一步提升。同时,投资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不同的资产类别,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有其独特的投资价值和配置意义。红利资产和成长类资产可以很好地互为补充,为投资组合提供多样化的回报来源。

所以,尽管红利资产在短期有所震荡,但我认为它当下仍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就拿万家基金旗下的万家中证红利来说,它已经在去年七月份成功转型为万家中证红利ETF联接基金,月月评估,分红可期,每年最多可分红12次。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先加个自选关注起来,说不定它会成为你投资组合中的一个亮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