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航母”启航在即,机会来了?# #华为十大预测:算力将暴增10万倍# #算力即“国力”,国产算力吹风不断#
家人们谁懂啊!23年刚毕业入职基金公司时,我对着一堆产业报告两眼发直——“算力链”“车规级芯片”“智能驾驶NOA”这些名词,听着就像天书。直到前辈扔给我一只基金:弘毅远方汽车产业升级混合C,让我跟着跟踪持仓逻辑,这大半年踩遍车企、读遍研报后,我彻底成了国产算力链的“死忠粉”!今天就以这只基金为切口,聊聊一个职场新人眼里,国产算力链为啥值得重仓期待~

刚入职时的我be like:这只基金持仓咋这么“杂”?既有宁德时代、赛力斯这些造车巨头,又有中芯国际这种半导体龙头,甚至还有吉利、江淮这些传统车企。直到第一次跟着前辈去重庆车企调研,我才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在山城巷的陡坡急弯里,一辆10万级的五菱缤果居然能自动避让闯红灯的外卖车,而支撑这套智能驾驶系统的,是国产地平线 程6芯片 。工程师大哥说:“搁5年前,想在这个价位的车上装智驾,想都不敢想!那时候英伟达Orin芯片一套授权费就要2000万美元,成本直接把车企压得喘不过气。”
就是这次调研,让我看懂了弘毅远方这只基金的布局逻辑:汽车产业升级的核心是智能化,而智能化的心脏就是算力。这只基金看似持仓分散,实则精准卡位了“芯片-整车-零部件”的算力产业链——中芯国际负责芯片代工,华为昇腾、地平线提供算力核心,比亚迪、赛力斯负责落地应用,拓普集团、沪光股份配套零部件,形成了完美的闭环。而这半年来基金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个逻辑:10月以来虽然有波动,但9月11日单日暴涨6.82%,10月29日汽车芯片板块上涨0.07%时,基金也跟着收涨2.87%,妥妥的算力链行情受益者 !

作为职场新人,我没有大佬们的复杂分析框架,但这大半年的观察让我坚信,国产算力链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需求、技术、政策”三重共振的必然,这也是我看好它的核心理由:
1. 智能驾驶“国民化”:算力需求从“高端尝鲜”变成“全民刚需”
刚毕业时我以为,智能驾驶是豪车的专属配置,直到去年回家,发现我爸开的12万级比亚迪秦PLUS居然能在菏泽县城的乡间小路上实现脱手驾驶。这种“高端技术平民化”的背后,是国产算力芯片的成本革命——前辈给我算过一笔账:进口英伟达Orin芯片单套成本要4000美元,而华为昇腾610B只要1200美元,成本直接降了70% !
成本下降带来的是需求爆发:中汽研数据显示,2025年L2+级智能驾驶车型渗透率已经突破45%,预计2030年将达到80%。而智能驾驶对算力的需求是指数级增长的——L2级需要10-30TOPS算力,L3级直接跃升到200TOPS以上,L4级更是要突破500TOPS。弘毅远方基金重仓的小鹏、理想等车企,现在新车算力普遍达到500TOPS以上,小鹏G7甚至用上了自研图灵芯片,算力直接拉到2200TOPS,车价却只要23.58万起,彻底打破了“算力越高车价越贵”的怪圈。
这种需求爆发不是虚火,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增量。我整理基金持仓时发现,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量产出货已经突破1000万套,市场上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用地平线产品,合作车企超40家,车型超400款。当10万级国民车都能标配智能驾驶,当县城道路都能实现脱手驾驶,国产算力链的市场空间简直不敢想——权威报告预测,2025年国内智能驾驶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2030年更是会达到18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5%!

2. 国产替代“硬突围”:从“卡脖子”到“反超”的技术逆袭
入职前我总听人说“国产芯片不行,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但跟踪这只基金后,我才发现国产算力芯片已经悄悄完成了逆袭。2020年时,国产算力芯片市占率不足3%,90%的车企依赖英伟达或Mobileye,但到2025年,华为昇腾、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已经形成“三巨头”格局,市占率直接冲到35%,在中低端市场更是超过50% !
更让我震撼的是技术上的“精准打击”——国外芯片再强,也不懂中国的路况。华为昇腾610B芯片内置了1000+中国道路特征模型,在上海延安路高架能识别0.1米级的加塞距离,提前200ms减速避让;地平线针对三四线城市开发了“混合交通算法”,在河南周口能同时识别电动车、行人甚至牲畜,误报率低于0.5% 。这些细节不是参数上的小优势,而是真正解决中国路况痛点的“降维打击”。
基金持仓里的中芯国际,更是这场逆袭的“幕后英雄”。作为国产芯片代工龙头,中芯国际现在14nm制程已经稳定量产,28nm成熟制程自给率超过70%,正是有了这样的制造基础,华为昇腾、地平线才能放心大胆地迭代产品。我记得前辈说过:“以前车企想换国产芯片,却找不到靠谱的代工厂,现在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国内产业链全打通了。” 长电科技的封装技术、北方华创的设备支持,再加上中芯国际的代工,国产算力链已经形成了“自主可控”的闭环,这也是弘毅远方基金重仓半导体企业的核心逻辑。

3. 政策+生态“双护航”:算力链的成长有了“安全网”
作为职场新人,我可能不懂复杂的估值模型,但我知道“政策支持+生态协同”是产业崛起的“定海神针”。今年10月工信部发布的车企准入门槛征求意见,明确要求未来车企必须具备自动驾驶、数据安全等核心能力,这相当于直接给智能驾驶和算力芯片“划了刚需线”。更关键的是新国标(GB/T 42229-2025)已经明确,2026年起新车必须标配华为、地平线等国产算力接口,这意味着国产算力芯片将迎来“强制装车”的红利期 。
而生态协同的力量,更是让我看到了国产算力链的长期潜力。比亚迪、吉利、长城等18家车企成立了“智能驾驶生态联盟”,共享1000万公里中国道路数据,研发成本直接降低40%。华为更是打造了“车-路-云”一体化生态,把“八爪鱼”系统接入15城50万盏智能路灯,让搭载昇腾芯片的车型能实时共享红绿灯状态,通行效率提升50% 。
这种生态协同在基金持仓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华为昇腾适配问界M9、极狐阿尔法S,地平线征程6配套理想L9、哪吒S,黑芝麻智能入驻五菱宏光MINI EV,而这些车企几乎都是弘毅远方基金的重仓标的 。就像前辈说的:“以前国产芯片是单打独斗,现在是产业链抱团作战,这种合力,国外芯片企业根本挡不住。”

4. 年轻人的底气:我们见证的是“中国算力”的时代
作为23届毕业生,我常常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国产崛起”的时代。刚入职时整理基金历史数据,看到2020年国产算力芯片还在“夹缝中求生存”,而现在,华为昇腾在AI训练市场份额已经突破42%,寒武纪智能驾驶场景渗透率超30%,2025年一季度出货量同比暴增4230%。这种肉眼可见的进步,让我对国产算力链的信心不是来自短期涨跌,而是来自对技术迭代的信任。
这大半年里,我跟着前辈跑了5家车企、读了上百份研报,从一开始连“TOPS”是什么都不知道,到现在能清晰分析基金持仓的算力逻辑;从一开始觉得“国产不如进口”,到现在看到英伟达Thor芯片延期,小鹏用自研芯片照样实现2200TOPS算力上车。我越来越明白,国产算力链的崛起,不是靠口号,而是靠无数工程师的日夜攻关,靠产业链的协同发力,靠“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执念。
当然,我也知道投资没有绝对的确定性,弘毅远方基金近期也经历了波动,9月4日还跌了6.96% 。但作为职场新人,我更愿意用长期视角看待这个赛道——当智能驾驶渗透率从45%向80%迈进,当国产算力芯片自给率从40%向50%突破,当10万级国民车都能用上全场景智驾,国产算力链的成长空间是肉眼可见的。

写这篇笔记时,我又看了一眼基金最新持仓,中芯国际总市值突破1万亿,地平线征程芯片出货量破千万,汽车芯片板块10月24日单日大涨3.32%。这些数据背后,是国产算力链的步步为营,也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信心来源——我们不再需要仰望国外技术,而是可以骄傲地说:“中国算力,已经站起来了!”
如果你也是职场新人,如果你也对国产科技抱有期待,不妨多关注一下算力链这个赛道~ 不是说要跟风买基金,而是要看到中国科技的逆袭之路。毕竟,我们终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