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年受AI技术突破驱动、作为中国科技资产龙头引领了本轮强势反弹之后,恒生科技指数自今年3月中旬开始陷入回调,而后受4月初开始的海外关税冲击又加剧了回调的振幅,海外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让不少投资者对于当前的港股科技资产谨慎观望的情绪浓厚。(数据来源:Wind)
那么,调整至今,恒生科技指数行至何处?又该如何看待当前价值?本期,我们尝试从资金面、估值面和基本面的多个维度来寻找解答。
回购热潮、南向持续,资金讯号显现?
港股作为离岸市场,受到内资和外资的共同影响,过去外资在港股占据主导地位,但是2025年至今(截至25/4/23)港股行情的演绎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南向资金。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不仅支撑了港股的结构性行情,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在港股市场的定价权。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持续加码,单日净流入额屡创新高。即使是近期受到海外关税冲击后,全球权益市场波动加剧、避险情绪升温,但也并未改变南向资金对于港股市场的坚定信心。
4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355亿港元,创港股通开通以来(2014/11/17)历史单日新高。截至4月23日,4月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达1690亿港元,年内南向资金更是累计净买入超6077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之余。其中4月23日南向资金成交额已占香港市场成交的47%,港股市场的定价权向南向资金进一步转移。
深调之后,20倍市盈率的恒生科技指数再现
2025年,原本冲过6000点大关,创下2022年4月以来新高的恒生科技指数,似乎被投资者寄予了更多不同以往的期待。然而在海外扰动之下,身为离岸市场的港股“首当其冲”迎受冲击。(数据来源:Wind,2025/2/26)
但在市场的压力测试下,恒生科技指数自去年9月底以来积累的技术性回调压力或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估值吸引力重新显现。截至2025/4/23,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已回落至20.99倍,不仅低于去年9月下旬行情启动前的估值水平,更处于指数发布(2020/7/27)以来13%的历史低位区间。(数据来源:Wind,24/9/23恒生科技指数PE为21.77倍)
而且,在全球AI产业革新趋势方兴未艾的当下,放眼全球科技资产,相比同期纳斯达克指数35.72倍、科创50指数96.76倍、费城半导体指数35.09倍的市盈率,恒生科技指数在全球范围内的“估值洼地”属性仍较为突出。
科技叙事方兴未艾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内部环境有各方面支撑时,我们往往更需要重视企业质地较优、拥有行业龙头地位的核心资产价值。当市场的恐慌情绪缓解,拥有核心竞争力、契合产业趋势的优质资产有望率先展现出价值逻辑和内生韧性。
而这些条件放在港股市场中,将我们的视野指向了汇聚港股新经济龙头、核心和稀缺属性兼具的恒生科技指数。
吐故纳新 代表科技前沿新势力
恒生科技指数的编制方案聚焦“科技创新”这一核心主题,集结了30只港股优质互联网及科技制造业龙头,同时恒生科技指数每季调整,并特设快速纳入机制,及时吐故纳新,使得指数能够持续反映港股科技板块的创新活力与前沿动向。(资料来源:恒生指数公司,指数编制方案)
本轮港股科技板块的行情演绎始于AI技术突破引发的中国资产重估浪潮,当前AI产业趋势的演进仍在继续且有广阔应用空间,中国科技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望持续提升,其中以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为代表的泛科技龙头们在资本积累、落地场景和先发身位等方面具有优势,未来成长动能或更充沛。
软硬兼备 契合提振内需和自主可控方向
从行业分布来看,恒生科技指数既包含可选消费零售、软件服务等“软科技”、“软创新”板块,也涉猎硬件设备、汽车零备件、半导体等“硬科技”行业,形成了软硬兼备的独特结构特征。
从产业链的布局来看,恒生科技指数纵深Al全产业链,涵盖算力基建、大模型开发、商业应用及终端生态等多个环节。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演进,产业发展重心可能会在不同环节间发展转移,深度布局Al全产业链的恒生科技指数有望全面捕捉 AI 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细分领域的增长红利。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本基金可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还将面临汇率风险、境外证券市场风险等特殊投资风险。指数由恒生指数公司编制并发布,其所有权归属恒生指数公司。恒生指数公司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指数的准确性,但不对此作任何保证,亦不因指数的任何错误对任何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