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风拂过资本市场,医药板块呈现出昂扬的走势。当创新药的崛起遭遇老龄化社会的银发浪潮,资本市场的脉搏与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同频共振,创新药正在政策支持与需求韧性的双重助力下,书写着长期的成长叙事。
“医药行业前几年的调整,对行业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考验。但我始终相信,对健康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需求,这是医药行业最坚实的底层逻辑。”深耕医药行业研究十五年的东方红资产管理基金经理江琦,长期跟踪研究医药众多子行业的发展周期,科学运用组合管理理念,并坚信医药行业的长期超额收益来自科技成长驱动的价值创造。
继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之后,江琦带来了第二只医药主题基金——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基金(QDII)(A类025070、C类025071),这也是东方红资产管理发行的第二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
创新药已呈现三方面积极变化
医药行业投资颇为不易,专业壁垒高、技术迭代快,需要专业背景与长期研究积累。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基金经理江琦正是是一位拥有生物医药专业背景和丰富研究经验的基金经理。她有上海交大生物工程本科和金融学硕士的复合背景,十五年来一直兢兢业业深耕医药行业研究,曾任中投证券、海通证券医药分析师、中欧基金投资经理、中泰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2020年加入东方红资产管理,2022年3月开始管理公募基金,任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015052,C类:015053)基金经理。
江琦所管理的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成立以来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2022年3月29日成立至2025年8月22日,净值增长率逆势上涨,达71.72%,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下跌了6.17%,超额收益达到77.89%。
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近三年净值增长率在银河同类41只基金中排名第5名(截至2025.8.31)。
注:数据来源东方红资产管理,经过托管行复核,截至2025.8.22。基金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在2025年创新药大爆发的行情中,江琦所管理的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今年以来截至8月22日净值增长82.35%,相较业绩比较基准20.52%的超额收益达61.83%,更加凸显了江琦对于医药行业的前瞻性布局和深厚研究功底。
“2025年创新药的‘春天’并非偶然。”江琦将核心原因归结为产业层面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1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获认可,市场心态发生转变。
三年前,市场对于“中国能否诞生全球领先的 first-in-class 创新药”普遍存疑;但如今这种怀疑逐渐消散,市场转而聚焦于寻找“哪家药企有下一个可对外授权的产品”。投资心态转变的背后,是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海外授权合作频繁,跨国公司用实际资金投入印证了中国创新药的价值。
中国药企的全球临床试验占比显著提升。据IQVIA数据,中国医药企业启动的全球临床试验占比由2009年的1%提高至2024年的30%,2024年共启动1669项临床试验。美国的医药企业2024年共启动1920项全球临床试验,占比35%;欧洲医药企业的占比已由2009年的44%下降至2024年的21%。
新分子发现能力快速增强。中国2024年共获批35个新型活性物质(简称NAS),过去五年获批数量达到188个,与2015-2019年的128个相比提高47%,过去5年获批NAS已经超过日本。
对外授权合作的规模和比重持续提升。2022 年至 2025 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的首付款及总金额占全球同类合作的比重持续上升。美国从中国引进的项目占其总引进项目的比重,从 2022 年的 3%,升至 2023 年的 20%、2024 年的 27%,2025 年进一步升至 42%。海外大型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核心原因正是中国临床试验的全球化布局及临床数据规范度的提高,让海外市场看到了中国创新分子的价值。
2国内市场支付体系日趋完善,给创新药提供了更大空间。
内需端的两大核心支撑明确向好:一是医保对创新药的政策持续优化,未来空间较大;二是商业保险对创新药的支持走向“明确落地”,进一步拓宽了市场空间。
从医保基金使用情况来看,2018年至2024年间医保谈判新增药品协议期内销售额超过5400亿元,占期间医保基金总支出的比例仅为2%,后续提升空间很大。
2024年7月出台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引入保险增量资金、集采纠偏、丙类目录等一系列组合拳,行业已经步入新一轮的政策支持发展新周期。2025年7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创新药研发、准入、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进行全链条支持,并首次增设了“商保创新药目录”,商保不仅为真正的创新药提供合理定价与更长生命周期,改变估值逻辑,还会促使企业提升商业化能力。
3创新药龙头企业进入盈利阶段,成为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
龙头创新药企业成果显著,新药获批上市并开始放量,业绩好转,从烧钱阶段向盈利阶段转变,让投资者看到了创新药企业的潜力和未来盈利的空间。
以国内首家在“A+H+N”三地上市的创新药企为例,2024年营业收入为272.14亿元,同比增长56.2%,归母净利润亏损49.78亿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收窄。公司首席执行官曾对外表示,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公司预计将实现2025年全年经营利润为正。港股创新药公司中,有多家公司已实现盈利。A股创新药公司中,更有几家在2024年年报实现首次盈利,还有多家知名药企实现减亏。
“十年磨一剑,中国创新药企经过近十年的积累,技术和产品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开始进入收获期。今年5月,一笔创纪录的海外授权交易,就极大地提振了市场情绪。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弹,而是一个产业趋势的拐点,我的布局正是基于对长期趋势的判断。”江琦表示。
创新药进入成果逐步兑现阶段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呈现新特点:临床前研究耗时更长,但得益于国内加速审批政策,临床试验及上市审批阶段的时间被显著缩短。江琦对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2015-2024年可视为“十年磨一剑”的投入阶段,2025年仅是收获期的开端。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成果逐步兑现”,有些公司国内新产品收入快速增长,利润开始释放;有些公司产品临床进入后期,进入美国临床;有些公司早期临床数据显示出突破性疗效等等,创新药行业的收获刚刚开始。
在江琦的判断中,BD(商务拓展)合作只是开始的一小步,而非决胜点,这仅是产业竞争力释放的初期表现,更重要的“里程碑”在于后续产品真正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未来的收获。未来3至4年(最快2年内),中国创新药有望开始进入美国市场。部分核心品种可能2026年在美国进入申报,2027-2028年获批上市产生收入和利润。这些事件的重要性远超 BD 合作:一旦产品在美国落地,将直接享受高价市场、实现放量销售并贡献利润,是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从认可到兑现”的关键证明,创新药未来的空间是非线性增长。
创新药的行情的底层逻辑是基本面支撑下的“长周期”行情。江琦表示:“判断创新药行情持续性的核心,在于产业基本面能否支撑长期成长。由于产业从‘投入期’进入‘收获期’是十年积累的结果,未来3至5年将持续有临床突破、海外上市、利润释放等等,行情经历过短期的大幅上涨,震荡加大是有可能的,但是基于产业和资本共振的结果,行情的高度依然值得期待。”
基于对创新药的长期跟踪研究,江琦认为,创新药产业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 “政策支持、人才回归、资金投入”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层面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海外归国科学家与本土科研人才形成合力,加上资金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倾斜,经过十年积累,产业进入“产出期”。这种以十年为周期的积累,决定了其发展不会在短短半年内结束,半年的快速上涨后,从折价回归到合理,甚至局部过热,未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寻找真创新更加重要。
产业层面的核心数据,也进一步支撑了创新药长期发展的趋势:一是收入快速增长,A股和港股创新药上市公司的收入规模从2020年的100亿,增长至2024年的600多亿,体现出商业化和BD收入落地的加速。二是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15年全市场创新药研发投入合计仅100多亿,而2024年研发投入已达1100多亿,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为持续产出创新成果奠定了基础。
中国创新药的核心投资逻辑已从“怀疑其能力”转向“跟踪其兑现”。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跳出短期情绪,聚焦具备“临床兑现力、海外拓展力、利润转化力”的公司,才能真正把握这一轮产业红利。短期的调整或波动更多是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医药组合管理需结合,产业周期与政策环境
医药行业是A股市场中前五大行业,覆盖多元,本身就如同一个微缩版的资本市场,有高科技、高成长的创新药,也有稳定、低估值的中药和原料药,不同子行业的驱动逻辑完全不同。同时,医药行业的“科技成长”也并非一成不变,需结合产业周期与政策环境动态调整,成长股标的也会随政策与技术迭代切换。
江琦的管理理念是,像管理一只全市场基金一样,来管理医药这个行业,在医药板块中做组合,“自上而下”挑选子行业,“自下而上”挑选公司。她不会去频繁地做风格轮动,而是通过组合配置来平衡风险和收益。那些前沿的生物科技公司有较大的成长潜力,决定了组合的弹性,比如纯创新药企追求高弹性。那些积极转型的传统药企,有稳定现金流,基本面扎实、估值合理,能提供稳健的防守,并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进攻。另外还有一些低估值拐点型公司,有较高的安全边际,也可能逆境反转。
通过这样的组合,江琦希望既能抓住创新药爆发式增长的机会,也希望能在市场波动时控制回撤。
这一点从她所管理的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2025年一季报和二季报前十大重仓股也可看出,既有恒瑞医药这样的白马标的,也有科伦博泰生物-B这样的成长标的。这种结构既有助于控制波动,又能捕捉行业阿尔法,力求为投资者带来更稳健的长期回报。(注:仅作为持仓展示,非个股推荐。)
医药行业的每一轮周期都让江琦更深刻理解“产业趋势比估值更重要”。2018年集采初期,市场过度担忧创新药降价风险,但江琦通过跟踪政策细则发现,医保谈判实际是“以价换量”,这让她确立了“在政策边际缓和期布局,在产业拐点前重仓”的策略。
江琦在管理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时,组合调整始终围绕产业趋势布局。2022年二季度建仓初期以核心资产为主,兼顾增值较快的消费类品种;三季度转向低估值、增速回升的标的为主。基于对创新药“十年研发投入进入收获期”的判断,2022年报组合中已经开始纳入创新药标的;2023年全年逐步提升创新药比例;2024 年上半年继续减少低估值医药股,增加创新药的比例。
到2024年三季度,当创新药板块PE(市盈率)处于历史区域底部时,江琦将组合中创新药仓位进一步提升,形成以创新药为核心的组合,并优化内部结构平衡风险:一部分仓位为高成长属性的创新药,另一部分仓位为低估值转型创新的公司(这类公司具备估值安全垫,同时能享受创新红利)。
根据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2025年二季报,江琦在基金运作上保持了对于生物药、化学药、创新药的配置,结构上增加了科创板创新药和香港创新药的配置,香港创新药持仓增加到20%左右,维持了个股数量和个股集中度,做了小仓位的变化,整体进一步增加了组合的弹性,同时在6月底开始小仓位挖掘一些新的底部区间公司。
对于如何选择创新药标的、并进行组合管理,江琦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选择:部分仓位参与未来在海外确定性的核心品种;部分仓位参与传统的估值便宜、转型创新药有新空间的公司;少量仓位参与早期临床数据显现出疗效的公司。
“中国创新药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短期难免波动,投资者要保持耐心,以终为始。”江琦对于行业前景满怀信心。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参与医药行业投资需要谨记一些原则:首先,要用长期的眼光看待医药投资,不要追涨杀跌。第二,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医药行业的壁垒很高,选择理念契合、研究深入的基金经理尤为重要。第三,保持信心,只要人类对更美好、更健康生活的追求不变,医药行业就永远是长坡厚雪的优质赛道。
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基金(QDII) A类025070 C类025071
9月10日起发行
注1: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排名数据来源于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中国公募基金长期业绩榜单》,截至2025.6.30,同类基金指:医药医疗健康行业股票型基金(A类)。
注2: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A类)成立于2022.3.29,2022.3.29至2022.12.31、2023年、2024年净值增长率为1.48%、2.66%和-9.6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3.68%、-10.16%和-9.99%。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全指医药卫生指数收益率70%+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经汇率估值调整)10%+中国债券总指数收益率20%。 基金经理:江琦(2022.3.29起至今)
风险提示:东方红医疗升级股票发起基金为股票型基金,其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本基金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参与债券回购的风险、参与股指期货的风险、参与国债期货的风险、参与股票期权的风险、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风险、投资科创板股票的风险、投资北交所股票的风险、参与融资业务的风险、本基金特有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投资风险)、参与存托凭证的风险、发起式基金自动终止的风险、法律文件风险收益特征表述与销售机构基金风险评价可能不一致的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相关公告。本基金的风险等级评级结果请以销售机构的评级为准,请投资者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购买相匹配的风险等级产品。本基金由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