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大涨背后:“反内卷”发力,行业迎来新转机

近期,光伏板块在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多只相关指数基金涨幅显著,行业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复苏态势。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反内卷”政策持续发力的结果,光伏行业正逐步摆脱低价无序竞争的困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反内卷”政策密集出台,行业秩序加速重塑
自2024年起,光伏行业“反内卷”的呼声便日益高涨。进入2025年,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规范行业竞争秩序的措施相继落地。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定下了基调。此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行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布政策文件等方式,加强对光伏行业的监管和引导。
在地方层面,山西、宁夏等地废止了部分投资主体放弃或长期无进展的新能源项目,减少了无效产能的供给。同时,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也发布了关于加强行业自律的倡议,号召全行业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彰显了政府整治光伏行业“内卷”乱象的决心,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产能结构优化,供需关系逐步改善
过去几年,光伏行业在政策利好和利润驱动下,产能无序扩张现象严重。据光伏业协会统计,2024年多晶硅产能达数百万吨、组件产能超千GW,远超市场需求。大量资本涌入导致行业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之间不得不通过低价竞争来争夺市场份额,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反内卷”政策的实施,促使光伏行业产能结构开始优化。一方面,政策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工信部等部门通过加强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头部企业通过收并购、技术升级等方式整合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例如,一些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加大了对落后产能的收购力度,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迭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产能结构的优化,光伏行业的供需关系逐渐改善。以多晶硅为例,2025年7月以来,多晶硅企业减产控销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各家多晶硅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计划,前两家头部企业的减产力度最大,开工率下调。同时,硅料企业控制出货,导致多晶硅供应在减产基础上继续缩减。在需求方面,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光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并网装机容量大幅增长,同比增长显著,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占比过半,成为新增装机的主力军。
技术创新加速,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反内卷”政策的推动下,光伏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行业技术不断进步。当前,光伏行业的技术迭代主要集中在高效电池技术、智能化制造以及“光伏 +”跨域协同等方面。
在高效电池技术方面,N型TOPCon、HJT、BC等高效组件技术渗透率快速提升。以某头部企业的招标为例,N型组件均价相较于P型组件虽有一定溢价,但高效组件在度电成本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更多的电能,从而降低每度电的成本,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此外,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实验室效率不断刷新纪录,通过全光谱吸收设计,将组件理论效率提升至传统技术的几倍,为光伏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智能化制造方面,人工智能与光伏电池的融合催生了革命性变革。基于深度学习的发电预测模型,可提前预判环境变化并优化输出;AI驱动的智能工厂实现电池片缺陷毫秒级识别,良品率显著提升。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光伏 +”跨域协同则为光伏行业开辟了增量市场。近海漂浮式光伏平台突破抗腐蚀技术瓶颈,实现咸水环境稳定发电;农光互补系统通过光谱调控模块,在发电同时提升中药材品质;数据中心光储直柔系统削峰填谷,降低算力中心碳排放。这些创新应用场景推动了行业从单一发电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场信心修复,行业发展前景向好
“反内卷”政策的实施和行业的积极变化,修复了市场对光伏行业的信心。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光伏板块的上涨反映了投资者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随着政策的持续深化和落实,光伏行业的供需关系将进一步改善,产品价格有望逐步回升,企业盈利空间将得到拓展。
同时,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为光伏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各国对清洁能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保持增长态势,为光伏行业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