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块反内卷、价格上涨,反转可期?
2025年7月,光伏行业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反内卷”变革。从上游硅料到下游组件,产业链价格集体反弹,行业供需格局逐步改善,市场对光伏板块反转的预期显著升温。本文将从政策动向、行业数据、技术迭代及市场情绪等维度,分析光伏板块反转的底层逻辑与潜在风险。

一、政策驱动:反内卷成为行业共识
光伏行业的“内卷”问题由来已久。自2022年起,受产能过剩、技术同质化及低价竞争影响,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据中国报告大厅统计,2024年光伏行业68家上市公司合计亏损超257亿元,硅料、硅片、电池片等环节毛利率大幅缩水,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负毛利。
为打破这一困局,政策端密集发力。2025年7月3日,工信部召开光伏行业座谈会,明确要求企业上报成本价格,对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启动严厉监管,并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一举措直指行业痛点——低价无序竞争。此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也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竞争,引导产品品质提升”,政策信号的强化为行业反转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行业自律行动加速推进。硅料龙头企业计划联合成立平台型公司,通过承债式收购整合过剩产能,统一安排生产与销售,缓解库存压力。光伏玻璃环节,头部企业自7月起集体减产30%,以稳定价格体系。政策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正推动光伏行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二、价格反弹:供需改善的直接体现
政策驱动下,光伏产业链价格自2025年7月初开始集体反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7月9日当周,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环比上涨6.92%至3.71万元/吨,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累计涨幅达17%。硅片环节,多家企业上调报价,涨幅在8%至11.7%之间;组件环节,部分企业提升交付价格0.02元/W。
价格反弹的背后是供需关系的改善。一方面,政策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行业库存逐步消化。以硅料为例,2024年以来已有9家企业停产,2025年上半年又有4家退出,市场供需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下游需求的边际回暖为价格提供支撑。尽管国内抢装潮后终端需求短期萎缩,但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光伏装机目标合计超150GW,当地EPC项目IRR达15%至20%,远超国内水平,为组件出口提供增量空间(数据来自光伏业协会,截止7月17日)。
三、技术迭代: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光伏行业的反转不仅依赖政策与供需改善,更需技术迭代驱动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2025年6月,全球最大光伏展会SNEC在上海举办,三大技术方向成为焦点(数据来自各企业官网消息):
高效电池技术:隆基HPBC电池实验室效率达26.8%,爱旭ABC电池量产效率25.5%,钧达TOPCon 3.0良率超95%。新技术产品溢价可达10%至15%,为企业提供差异化竞争路径。
叠层技术突破:钙钛矿叠层组件实验室效率达34.6%,若能解决稳定性问题,可降低度电成本30%以上,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方向。
辅材与设备升级:N型银浆、无银金属化技术、TOPCon整线设备等创新成果加速落地,推动产业链降本增效。
技术迭代不仅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更助力光伏行业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核心地位。据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350GW,中国占比超50%,技术领先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四、市场情绪:从悲观到乐观的转折
政策与行业的积极变化迅速反映在资本市场。2025年7月以来,光伏ETF基金累计涨幅超14%,多只光伏股涨幅超过20%(数据来自wind,截止7月17日)。资金博弈反转的逻辑清晰:政策调控与减产预期推动估值修复,中报业绩预告验证行业拐点,技术迭代打开长期空间。
然而,反转并非一蹴而就。当前行业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需求复苏的持续性,国内终端需求短期萎缩,海外关税壁垒与贸易摩擦风险犹存;二是产能出清的力度,尽管政策引导落后产能退出,但实际执行效果需密切跟踪。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