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你看好哪些投资赛道?# 目前外围股市普涨,美股、日股都在创新高,连黄金都突破了 4000 美元 / 盎司,基金吧不少朋友都在问 “红十月是不是真的要来了”。结合我持有的几个赛道基金和最新的市场信号,其实答案还挺清晰的。
一、先给结论:“红十月” 大概率是结构性行情,科技主线跑不了
说全面普涨的 “大红包” 可能有点夸张,但结构性的 “红十月” 确实值得期待。主要是三个信号太明显了:
首先是外围环境给足了底气。长假期间全球风险资产都在涨,美股三大指数齐升,日经 225 甚至涨超 6%,这说明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都在回暖。更关键的是美联储降息预期越来越强,9 月已经降了 25BP,市场还猜 10 月可能再降一次,流动性宽松的大背景下,资金肯定更愿意往成长股里钻。
其次是产业端的催化太密集。OpenAI 刚发布 Sora 2 模型,直接把 AI 应用的想象空间打开了,现在连消费级市场都开始炒 AI 端侧硬件的机会。而且 10 月马上进入三季报窗口期,那些有真实业绩支撑的科技股,终于能摆脱 “纯炒概念” 的质疑,资金自然会往这些确定性强的方向聚。
最后是A 股自身的节奏。看历史数据,长假后市场本来就有 “涨多跌少” 的规律,加上节前已经有资金提前博弈反弹,只要量能跟得上,震荡偏强的走势基本稳了。不过别指望所有板块都涨,从券商研报的共识来看,大概率还是科技成长唱主角,其他板块可能只是零星补涨。
二、赛道 PK:港股互联网>AI 应用>硬科技,我的持仓逻辑
这三个赛道我都持有对应的基金,最近一直在做调仓,不是说硬科技不好,而是现阶段性价比和确定性有差距。
1. 最看好港股互联网:估值 + 流动性 + AI 三重红利砸下来了
这是我最近加仓最多的赛道,核心逻辑就是 “便宜又有故事”。先说估值,恒生科技指数 PE 才 17 倍,不仅远低于纳斯达克的 40 倍,连 A 股创业板都不如,现在处于历史 30% 分位,安全边际特别足。
再看催化剂,简直是 “三喜临门”:一是美联储降息预期下,外资肯定要回流港股这类高成长市场,毕竟港股互联网龙头是外资的传统重仓股;二是南向资金还在猛买,今年已经净流入 1.1 万亿港元,阿里、腾讯这些龙头天天被增持;三是 AI 带来的业绩增量已经看得见了,腾讯用混元大模型优化广告,效率直接提升 20%,阿里云 AI 收入连续 8 个季度三位数增长,这可不是虚的概念炒作。
我持有的是跟踪恒生科技的 ETF,长假后已经加了 2 成仓,就赌这波流动性和 AI 红利能共振。
2. AI 应用:刚启动的 “潜力股”,但得挑对方向
AI 应用是最近的新热点,Sora 2 发布后,市场终于看到了 C 端爆发的希望,这跟之前只炒算力基建完全不一样。但这个赛道得细分看,不是所有应用都能涨。
我重点留了布局游戏、数字营销和智慧交通的基金,这些是最容易落地的方向。比如游戏行业,用 AI 做开发能大幅缩短周期,成本降下来了,业绩改善是迟早的事;还有智慧交通,最近政策刚出了实施意见,要求培育相关产业,这就是明确的政策托底。不过像一些还在烧钱的垂直 AI 服务商,比如商汤科技这类还在亏损的,我已经清掉了,毕竟年底要的是确定性,耗不起。
3. 硬科技:长期逻辑还在,但短期得 “歇口气”
硬科技(比如半导体设备、算力芯片)是我的长期底仓,但最近减了 1 成仓。不是不看好国产替代的大方向,而是短期波动实在太大,而且估值已经不低了。
这轮硬科技涨了快一年,不少龙头股估值已经到了历史高位,现在三季报要来了,如果业绩跟不上预期,很容易回调。而且从机构判断来看,AI 主线已经开始从算力基建往应用端延伸,资金有分流的迹象。不过我没清仓,毕竟半导体存储需求还在高增长,只是把仓位降到 “不慌” 的程度,等回调再补。
三、我的持仓策略:“核心 + 卫星” 布局,近期操作全公开
目前我的仓位分配大概是:港股互联网(4 成)+ AI 应用(3 成)+ 硬科技(2 成)+ 现金(1 成),走的是 “核心重仓抓主线,卫星仓位博弹性” 的路子。
接下来的计划:
港股互联网如果涨超 15%,会减 1 成仓做波段,毕竟估值修复到历史中位线就要谨慎了。
AI 应用和硬科技会盯着三季报,只要游戏、半导体材料这些细分领域的业绩超预期,就把现金仓位补进去。
留 1 成现金不动,防止突发回调,好有子弹抄底。
其实年底行情拼的不是 “押对所有赛道”,而是抓准主线里的核心逻辑。现在来看,港股互联网的估值红利、AI 应用的落地预期,都是能穿越波动的 “制胜法宝”。与其在三个赛道里来回折腾,不如把仓位集中在确定性最高的方向,这样既能吃到行情,又不用天天盯盘慌神。
@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