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药”趁早#过去两周,医药板块指数呈现“震荡-向上突破”的走势。国内医疗政策利好频出: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十六条举措将为创新药发展注入强劲活力。集采政策优化,中选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政策支持下,医疗板块或进一步发展。
指数成分结构解析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作为港股医疗板块的核心表征指标,其成分结构精准映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升级轨迹。截至2025年6月,该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达57%,集中体现了龙头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其中创新药研发企业(如信达生物、百济神州)与生物技术平台型企业(如药明生物)合计占比超过65%,显著高于医疗器械(18%)和医疗服务(7%)等细分领域。这种权重分布与当前技术突破方向高度吻合:ADC药物领域46款在研产品中,指数成分企业主导了32款临床进展,包括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HER2 ADC)的全球商业化突破和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的60亿美元海外授权案例。在基因治疗领域,指数覆盖了和铂医药HCAb平台等前沿技术载体,其成分股企业贡献了2025年上半年国产创新药海外获批数量的83%。
从技术表征能力看,指数编制规则通过季度调整机制强化了对产业创新的敏感度。2025年6月的修订方案明确剔除CXO服务企业,使指数更纯粹聚焦创新药研发环节,模拟测算显示修订后指数相较原版本在2024年获得7%的超额收益。这种优化有效捕捉了行业从“研发外包依赖”向“自主技术输出”的转型趋势,例如信达生物IBI363(PD-1/IL-2-bias双抗)凭借差异化设计进入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推动其指数权重提升至9.2%。指数对前沿疗法的覆盖完整性体现在生物制品与化学制药合计92.5%的权重占比,远高于恒生综合指数医疗板块的67%,这种高纯度特征使其成为观测中国创新药技术迭代的关键窗口。
估值与盈利匹配度
港股创新药板块当前呈现典型的“盈利驱动型估值修复”特征。尽管恒生医疗保健指数2025年内涨幅达42.03%,但市盈率(PE-TTM)从年初的50.98倍降至26.92倍,处于近三年7.69%分位的历史低位。这种“越涨越便宜”现象源于企业盈利增速显著超越股价涨幅:样本企业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4.37%,其中百济神州GAAP净利润转正至9400万美元,信达生物扣非净利润实现扭亏,核心驱动因素包括License-out收入爆发(上半年首付款同比增长210%)和销售费用率下降至35%的历史低点。估值与盈利的匹配关系在细分领域呈现梯度分化,已盈利龙头如石药集团(PE 19.52倍)、中国生物制药(24.77倍)低于板块均值,而具备重磅管线预期的康方生物(PS 8.3倍)则享受技术溢价。

板块估值修复空间的核心锚点在于国际化进程的持续性。根据彭博一致预期,2025年成分股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将提升至28%(2022年仅9%),其中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26亿美元,推动其估值向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PE 40倍)靠拢。政策端“30日审评通道”的落地进一步缩短临床转化周期,使得头部企业管线价值加速释放——当前指数成分股平均研发周期已从5.2年压缩至3.8年,动态PE与研发效率的相关系数达0.73。这种基本面改善支撑了35-40倍PE的合理上限预期,对应板块仍有20%-30%的上行空间。
资金流向与市场情绪
南向资金与机构投资者的持续涌入,正在重构港股创新药板块的流动性格局。2025年1-8月,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医药板块达1528亿港元,推动恒生医疗保健ETF规模突破230亿元,年内换手率超8000%。资金配置呈现明显的“杠铃策略”特征:一方面加仓百济神州(港股通持股比例升至21%)、荣昌生物(年内涨幅278%)等高弹性创新药龙头,另一方面布局药明康德(机构持仓占比86%)等现金流稳定的CXO企业,形成风险对冲。这种分化映市场对“真创新”的定价逻辑——具备出海能力的成分股平均融资成本较行业低1.8个百分点,而依赖国内市场的企业再融资规模同比下降37%。
市场情绪指标显示板块正处于共识强化阶段。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近10日连续净流入40亿元,即使在9月19日指数下跌1.98%时仍获3.7亿元申购,形成“越跌越买”的逆向布局特征。从交易行为看,资金正在从短期博弈转向中长期配置:ETF持有周期中位数从2024年的17天延长至45天,与创新药研发里程碑的关键节点(临床数据读出、NDA提交等)形成匹配。这种变化与产业资本动向形成共振——2025年成分股企业累计回购金额达89亿港元,同比增长240%,其中信达生物6亿美元回购计划覆盖流通股的5.2%,显著增强市场信心。尽管交易拥挤度在6月触及4.8%的警戒线后引发阶段性回调,但当前已回落至2.3%的安全区间,为后续行情奠定基础。

目标基金产品持仓结构与指数表征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基金采用完全复制策略构建投资组合,2025年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权重达60.31%,与标的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的头部集中特征高度吻合。基金对创新药龙头的覆盖完整性突出,前三大持仓百济神州(06160)、信达生物(01801)、药明生物(02269)合计占比28.5%,精准捕捉ADC药物与双抗技术领域的核心企业。从细分领域分布看,基金持仓中创新药研发及生物技术平台企业权重占比65%,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占比35%,与指数结构调整后的行业分布完全匹配。
从业绩表现来看,该基金近一年涨幅达98.66%,近三年涨幅达45.03%,成立以来收益率达13.89%,在同类基金中排名靠前。
在技术前沿领域覆盖方面,基金持仓包含恒生医疗保健指数92.5%的基因治疗相关成分股,重点配置康方生物(09926)、三生制药(01530)等具备HCAb平台与CAR-T技术的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基金2025年二季度主动调出CXO企业持仓,与指数剔除CXO成分的调整同步,表明管理人对创新药研发聚焦度的精准把握。
创新药行业在政策、技术、出海三重驱动下,长期增长潜力明确,但需关注研发风险与市场波动。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基金通过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部分覆盖创新药板块,同时布局医疗保健全产业链,适合希望分散风险、分享行业整体红利的投资者。@博时基金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C(OTCFUND|014425)$$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OTCFUND|01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