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药”趁早#爱“药”趁早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
一、创新药:穿越周期的“刚需赛道”,潜力藏在三大逻辑里
提及“药”,多数人会先想到日常感冒药、慢性病用药,但真正决定医药行业长期高度的,是创新药——那些能治疗癌症、罕见病、自身免疫疾病等“疑难杂症”的突破性药物。而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正是我锚定创新药赛道的核心选择,这份“爱药趁早”的坚持,源于对创新药未来潜力的三重笃定。
$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

首先,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撑起创新药的“需求天花板”。从全球来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持续提升,而老年人正是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发人群。以中国为例,2023年癌症新发病例超450万,其中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长期依赖进口创新药;而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对“精准治疗”“副作用更小”的创新疗法需求也在激增。这种“刚需属性”决定了创新药行业不会因经济周期波动而大幅萎缩,反而会随医疗需求升级稳步增长,这是赛道潜力的“基本盘”。
其次,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创新药从“跟跑”向“领跑”加速。过去十年,国内创新药经历了从“仿制药为主”到“创新驱动”的转型:一方面,国家药监局推出“优先审评审批”制度,将创新药上市周期从5-7年缩短至2-3年,让国产创新药能更快惠及患者;另一方面,医保谈判虽对药品价格有一定压制,但也通过“以价换量”帮助创新药快速进入全国医院,实现销量爆发。同时,全球资本对创新药的关注度持续升温——2023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融资额超500亿美元,其中中国创新药企在肿瘤、自身免疫领域的融资占比提升至35%,资本的注入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充足“弹药”,也让创新药的“技术突破”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最后,全球产业链协同,港股医疗成创新药“价值洼地”。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跟踪的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持仓中近60%是创新药及医疗科技企业,且多数是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龙头”——这些企业不仅深耕国内市场,还通过license-out(对外授权)将自研药物推向全球。比如某港股创新药企,2024年将一款肺癌靶向药授权给欧洲药企,单笔交易预付款超10亿美元,这种“中国研发、全球销售”的模式,正在成为创新药企业的新增长点。更重要的是,2022-2023年港股医疗板块经历了深度回调,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而随着创新药企业陆续公布超预期的临床数据和销售业绩,板块估值修复潜力显著,此时布局正符合“低买高卖”的投资逻辑。
二、锚定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联接A:为何选它“爱药趁早”?
在确定创新药赛道潜力后,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至关重要。相比直接投资创新药个股,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的“联接基金+QDII”属性,恰好解决了普通投资者参与创新药投资的三大痛点,也让“爱药趁早”的策略更具可行性。
第一个痛点是“个股风险高,研究门槛高”。创新药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研发管线”——一款药物从临床前研究到上市,需经历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成功率不足10%。若单独投资某家药企,一旦核心药物临床试验失败,股价可能暴跌50%以上;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覆盖了50余家港股医疗企业,既包括创新药龙头,也涵盖医疗设备、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等产业链环节,通过分散持仓,能有效规避“单药失败”的黑天鹅风险。博时基金作为管理人,拥有专业的指数跟踪团队,能确保基金紧密贴合指数表现,让投资者无需深入研究药企的研发数据,就能分享整个创新药产业链的增长红利。
第二个痛点是“跨境投资门槛高,操作不便”。港股市场的创新药企业是全球资本关注的焦点,但普通投资者直接开户港股,需满足50万资金门槛,且面临汇率换算、交易规则差异等问题。而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联接A是QDII基金,投资者用人民币即可申购,基金管理人会统一处理外汇兑换、港股交易等流程,相当于“用10元起投的门槛,打开了全球创新药投资的大门”。对我而言,这种便捷性让“趁早布局”不再受资金和渠道限制,每月工资到账后,就能小额定投,逐步积累仓位。
第三个痛点是“长期持有 vs 短期波动,如何平衡?”。创新药板块属于典型的“高成长、高波动”赛道——当某家企业公布阳性临床数据、或医保谈判超预期时,板块可能短期大涨;而当行业政策收紧、或全球资本流动性收紧时,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回调。对此,我为这只基金制定了“定投+逢低补仓”的策略:每月固定日期定投1000元,无论市场涨跌都坚持投入,通过“平均成本法”降低短期波动的影响;当基金净值回撤超过15%时,会额外拿出5000元补仓,利用低位筹码提升长期收益。比如2023年10月,港股医疗板块因美联储加息预期回调,这只基金净值单月下跌12%,我按计划补仓后,后续11月板块反弹,补仓部分很快实现了10%的收益,这种“纪律性操作”,让“爱药趁早”不再是盲目追高,而是理性布局。
三、“爱药趁早”的底层逻辑:投资创新药,就是投资人类健康的未来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对创新药如此执着?其实“爱药趁早”的本质,不仅是看中赛道的投资价值,更是认可创新药对人类健康的意义——每一款创新药的诞生,都可能改变数百万患者的命运。比如某港股上市药企研发的PD-1抑制剂,让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5%提升至20%;而基因治疗药物的出现,让原本无药可治的罕见病患者看到了治愈的希望。这种“科技向善”的属性,让创新药投资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博弈,而是带有温度的长期陪伴。
回到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我持有这只基金已近2年,期间经历过净值浮亏18%的焦虑,也收获过单季度25%的收益,但始终没有放弃“趁早布局”的初心。因为我清楚,创新药的价值释放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款药物从研发到商业化,可能需要5-10年,对应的投资周期也需要3-5年才能看到明显收益。短期的市场波动,不过是赛道长期向上过程中的“小插曲”。
未来,随着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如通过AI加速靶点筛选,将临床前研究时间缩短30%)、全球创新药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及国内居民支付能力的提升,创新药赛道的潜力还将持续释放。而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发起式联接(QDII)A,将继续作为我“爱药趁早”的核心工具,陪伴创新药行业从“量变”到“质变”,既分享赛道成长的红利,也见证人类对抗疾病的每一次突破——这或许就是“投资”与“价值”的最佳结合。@博时基金 @辣妈养鸡 @平平淡淡来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