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AI总结直播《当前如何布局机器人产业链?》生成
全文摘要:本次直播由信达澳亚基金主办,嘉宾分析了机器人产业链投资机会。首先介绍了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及分类,指出工业机器人将率先爆发应用。其次强调政策持续支持产业发展,2025年将迎来量产元年,国内企业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最后建议关注高壁垒技术赛道和研发实力强的企业,信达澳亚基金已布局相关标的。
1 信达澳亚基金业绩表现优异。
信达澳亚基金2021年权益类基金为客户创造利润102.65亿元,管理公募资产规模超800亿元。2022年获得金牛公司奖等多项荣誉。公司采用QGV、ITC、MDE等科学分析体系,覆盖科技、消费、医药等全赛道布局,权益类基金近三年和五年收益率在行业中排名前列。
2 机器人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
李琳娜介绍了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下游结构。上游包括硬件和软件部分,如控制器、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中游是本体厂商,如语数机器人和特斯拉。下游应用于汽车电子、3C等行业。他还解释了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差异。
3 机器人分类与政策支持分析。
李琳娜介绍了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的区别,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高端制造领域,服务机器人则应用于日常生活场景。他还提到人形机器人等新兴类型。在政策方面,国家持续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包括财政补贴和科研合作,尤其在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提升方面有明确目标。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支持措施。
4 政策利好机器人产业链。
李琳娜提到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将有国内头部机器人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市,国家政策支持产业链发展。他指出当前是人形机器人从研发到商业化量产的成长期,整个产业链都将受益。相比海外,特斯拉在硬件、算法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中国企业在零部件制造、降本迭代等方面展现出全球竞争力,尤其在电机机械零部件领域。
5 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李琳娜分析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2025年是量产元年,国内外主机厂正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尽管存在技术难点待突破,但产业趋势明确,未来五年将实现从0到10的跨越。投资者应关注核心技术变化、量产订单及新应用场景拓展,国内26年出货量预计将显著增长。
6 工业机器人将率先爆发应用。
李琳娜指出,根据调研,国内车企已在工厂测试人形机器人进行搬运、巡检等工作。工业场景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将早于家庭场景,因工业领域已有成熟产品且海外劳动力紧缺。大模型技术提升了机器人的决策执行能力,推动了商业化进程。特斯拉也计划先在工业制造业场景应用机器人。家庭场景因安全性考量会被延后。国内最快量产可能于明年一季度开始。
7 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
李琳娜和夏夏讨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认为从5到10年的维度来看,该行业具有万亿市场规模。目前已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核心零部件环节实现了国产化率超过90%,并出现业绩增长。但整个行业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产品研发和测试阶段,真正的利润高增长可能要到26年才会开始。中国企业在精密零部件降本和创新方面具有优势。
8 机器人产业链优势与投资策略。
李琳娜指出中国在电机、机械零部件等精密件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产业优势,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仍由欧美企业主导。国内企业在传感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正取得技术突破,未来潜力巨大。他建议关注高壁垒、技术路径明确的赛道,避免内卷严重的低门槛行业,选择竞争格局良好的龙头公司。
9 看好高股息和机器人板块。
李琳娜分析了当前市场情况,认为短期可能进入横盘震荡阶段,建议关注低估值高股息的板块,如建材、建筑和新材料等。他还提到机器人板块虽然近期调整,但仍有投资机会,建议关注全产业链ETF或核心部件细分基金。
10 机器人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
李琳娜指出年底送样企业有望获得特斯拉三代或四代机器人量产订单。他认为真正具备技术实力的供应商在四季度调整后存在买入机会,但行情将从普涨转为分化,研发实力强且拿到确定性订单的企业更可能跑出超额收益。信达澳亚基金旗下产品已布局机器人产业链标的。
免责声明:本内容由AI生成。 针对AI生成的内容,不代表天天基金的立场、态度或观点,也不能作为专业性建议或意见,仅供参考。您须自行对其中包含的数字、时间以及各类事实性描述等内容进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