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以来的大A市场,消费行业确实有欠风光,消费主题基金的表现也整体靠后,似乎大家伙都不看好消费了。
但这个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人山人海的热络场面却扑面而来。
高铁满满当当,飞机航线客流增长,高速挤满自驾车,景区全是后脑勺,餐厅饭点座无虚席,夜市熙熙攘攘,各路方言此起彼伏,相当热闹。
特别是这个假期时间比较长,长途游、出境游备受热捧,不同地区的跨省车牌在同一个红绿灯下欢聚一堂,国外热门景点也都是老乡。
此外,不少没啥名气但风景不错的县城,也挤满了游客,“小城热”继续发酵。
数据上也印证了体感的热度。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10月1日至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超24.32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日均3.04亿人次,同比增长了6.2%。
足见,这个黄金周,相当多小伙伴都掏钱去旅游了,哪怕这事儿开支不小,也没有补贴。
这热闹的景象,真是不像消费不振的样子。
不过,如果回到日常,消费市场的表现确实比不上这个刚刚过去的假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8月份同比增幅为3.4%、前8月同比增幅为4.6%,同比增速都比去年同期高一些,显示在积极的消费补贴支持下,消费市场有回暖的表现,但是,当前增速都不快,并且都出现了连续数月的环比回落,可见消费动能整体还是偏低迷。
一边是国庆中秋长假的热热闹闹,一边是平日消费的不温不火,看着有点矛盾。
而这矛盾背后,实际上正是大众消费诉求的变化。
从消费总开支来看,大家伙整体还是相对克制,尤其在物质型消费上,出手更加谨慎,但对能带来情绪价值和精神满足的消费,反而有着比过去更大的热情。
这种变化对消费主题基金经理来说,私以为是有一定挑战的。
毕竟,物质型消费下的需求,相较之下显得更集中、更清晰、更可循,而精神型消费下的需求,个性化较强,变化也更快,显得更多元、分散和多变。
这意味着,消费经理们需要对消费风向有较强的感知力与敏感度,对消费相关的众多细分方向都应具备较好的驾驭能力,而“一招鲜,吃遍天”的打法,在未来会越来越不够用。
这是一个需要消费主题经理积极拓宽视野、扩展能力圈、拥抱变化的新时代。
小伙伴看上的消费经理能做到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