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热度持续攀升,但其量产时间表与实现路径正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议题。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美元;中国信通院《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则指出,2045年后中国在用此类机器人或超1亿台,整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
特斯拉在年度股东大会上重点披露了其量产计划。CEO马斯克称,该公司人形机器人将是“史上最大产品”,预计市场规模达数十亿台,其中个人消费与工业应用占比约1:3至1:5。其产线将启动“史上大型复杂制造产品中最快的产能爬坡”,计划明年启动第三代产品生产,若实现年产能100万台,成本将降至2万美元左右。产能规划分阶段推进:加州弗里蒙特工厂首阶段年产能100万台,德州超级工厂后续扩至1000万台;2026年计划生产5万-10万台,2027年目标提升至数百万台。
然而,在全球产能规划“高歌猛进”的同时,机构对实际量产进程存疑。高盛近期针对中国供应链的实地调研显示,受访的9家相关企业“尚无明确量产时间表及大额订单”。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指出,当前部分工业领域看似产能过剩,实则存在“排队订购”需求,核心在于寻找高附加值制造的增量空间,这是产业基础再造的关键。
他强调,供应链企业的实际订单与规划产能并非等同,“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绝非首台套数与售价的简单乘积”。未来其经济价值将来自机器人硬件、具身智能模型及数据服务三部分,硬件利润或仅占5%,软件增值将成主要收入来源。高盛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指出多数企业倾向于“接订单后逐步扩产”,当前规划暂不构成供应过剩风险。机构对技术长期趋势仍持乐观态度,但需持续监控产品性能与终端应用进展,判断技术拐点是否临近。
江磊认为,机器人行业通常以单品1万台出货量作为“元年起点”,预计今年中国出货量将达2万-2.5万台,“今年是量产元年,目前仅是起点,明年或有超预期表现”。
#科技小登大揭秘#
#科技热点摊开业啦#
#机器人新催化?马斯克构建“世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