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形机器人正成为产业落地中“率先量产”的潜力角色。在刚结束的第25届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CeMAT ASIA 2025)上,多家上市公司集中发布新品,探索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场景的更多应用,为具身智能发展标注新方向。尽管现场展示的物流人形机器人作业能力主要集中于物料搬运和拣选,泛化能力尚未完全展现,但今年下半年头部企业已与合作伙伴签订大额框架协议,释放出行业从“技术验证”向“场景规模化”跨越的关键信号。业内普遍认为,物流人形机器人正处于“商业化爆发前夜”,未来3-5年有望进入“产业兑现期”。
展会现场,近10家企业集中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产品。杭叉集团(603298.SH)首次推出杭叉X1系列物流人形机器人,聚焦原箱和料箱搬运、拆垛、码垛等通用场景,后续将拓展至拆包、拣选环节;井松智能(688251.SH)则推出双足轮式下肢的人形机器人,暂未进行动态演示。北自科技、仙工智能、海康机器人、优必选(09880.HK)及林德等企业也展示了最新研发成果,部分产品通过自主研发或外部采购后集成到解决方案中。
杭叉集团具身智能项目负责人陶熠昆表示,X1系列兼具轮式高效移动与“人形”灵巧操作优势,双臂14个自由度提升了作业灵活性与空间适应性,相比传统AGV更具竞争力。目前其产品处于样机小批量试点阶段,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销售,未来3-5年或成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设备。“计划两年内将成本降低60%-70%,推动价格进入客户1-2年回本区间。”机构分析显示,在2年回本假设下,泛人形机器人投入产出比已与分拣工人持平,下半年起将从演示场景转向客户试用,明年有望迎来爆发增长,海外市场因人工成本高企或成落地首选。
据《具身智能复合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版)》,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售复合机器人超1500台,金额近10亿元,其中30%订单来自海外;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20亿元,2030年工业及仓储物流领域将突破百亿。物流人形机器人能率先落地,核心在于契合物流行业劳动力短缺、效率瓶颈及柔性需求,填补传统自动化设备的灵活性空白。当前硬件端已达商业化门槛,未来整机成本或降至8万元左右。
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加速布局:Figure AI以Helix系统将人形机器人引入物流领域;智元机器人8-10月斩获富临精工近百台订单及龙旗科技数亿元框架协议;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千台级战略合作;惠科股份子公司计划3年部署超1000台覆盖全流程;京东物流宣布未来5年将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预计达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
#科技小登大揭秘#
#科技热点摊开业啦#
#机器人迎新催化:马斯克将开专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