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自选浦银科技战队】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曾以为科技板块是“高门槛”的代名词——那些复杂的技术术语和动辄翻倍的股价波动,总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发现,科技投资的本质其实是“看懂趋势”而非“破解代码”。在深入研究后,$浦银安盛港股通量化混合C(OTCFUND|013224)$像一台精准的导航仪,让我在科技浪潮中找到了可落地的投资路径。
一、科技投资的底层逻辑:从“国产替代”到“全球竞合”
科技板块的核心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概念炒作”。从半导体到AI算力,中国企业正从“国产替代”走向“全球竞合”。例如,长电科技在全球封测市场市占率已达13%,北方华创的半导体设备已进入国际供应链。这种技术突围的背后,是政策支持(如“十四五”规划)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
浦银安盛港股通量化混合C基金的持仓中,半导体与AI算力相关标的占比超40%。这种布局并非偶然——基金经理俞瑾的量化模型会动态捕捉技术突破与产业链重构的信号。例如,2025年初基金增持拓维信息(AI算力龙头),恰逢其与华为合作深化、股价启动前夜,精准把握了算力基础设施的红利期。
二、AI革命的第二战场:端侧智能与场景革命
如果说2024年是AI大模型的爆发年,2025年则是“端侧AI”的落地元年。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甚至TWS耳机,正在成为AI交互的新终端。CES 2025上,小米发布的AI眼镜已能实现实时翻译和AR导航,而美团的AI路径优化系统将配送效率提升了30%。
普通投资者如何参与? 关键在于选择“硬件+场景”双轮驱动的企业。以浦银安盛基金重仓的小米(持仓9.49%)为例:其手机业务提供硬件入口,智能家居生态则构建了AI落地的场景闭环。这种“入口-生态-数据”的商业模式,正是端侧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三、2025年科技行情:警惕“拥挤度”,拥抱“新蓝海”
尽管科技板块热度高涨,但部分领域已显现风险。数据显示,人工智能ETF的规模在2025年前两月激增73%,部分个股估值接近历史峰值。对此,浦银安盛基金的策略值得借鉴:用量化模型识别“拥挤度”,当某一赛道交易过热时自动减仓,转而挖掘低估值潜力领域。例如,基金在2025年2月加仓商业航天概念股,正是预判了低空经济政策的落地窗口。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热点,不如关注两类机会:
1. 政策确定性高的赛道:如农业科技(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6G通信;
2. 业绩反转的细分龙头:如港股创新药企,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且集采压力缓解。
四、为什么选择浦银安盛港股通量化混合?
1. 量化策略的“反人性”优势
在情绪驱动的市场中,基金经理俞瑾的物理学背景赋予其“数据理性”。例如,2024年四季度市场恐慌时,模型基于港股科技股破净率创十年新低的信号,逆势加仓美团、腾讯,最终在2025年初反弹中获利27.32%。
2. 行业配置的“攻守平衡”
基金并非all in科技,而是保留20%仓位配置高股息资产(如友邦保险)。这种设计既能捕捉科技成长红利,又能在市场回调时提供缓冲。
3. 低门槛与高透明度的诚意
10元起投、每日申赎的设计,让散户也能灵活参与。更难得的是,基金经理俞瑾自购超200万元,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
科技投资的最大陷阱,是误把技术迭代的速度等同于投资回报的速度。$浦银安盛港股通量化混合C(OTCFUND|013224)$的价值,在于用系统化的策略过滤噪音,将技术趋势转化为可持续的收益。 毕竟,真正的投资智慧,不是预测明天的涨跌,而是找到那些能穿越周期的价值锚点。 @浦银安盛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