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吸引我的特点:“固收+”策略下的“攻守兼备”
恒生前海恒源天利债券A(013204)作为一只二级债基,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通过“债券托底+权益增强”的经典“固收+”策略,实现了“稳健性”与“收益性”的平衡,完美契合当前市场对“低波动、稳增长”的理财需求。
1. 债券资产构建“安全垫”,奠定稳健基础
基金将不低于80%的资产配置于债券(主要为高等级信用债、利率债),通过持有债券的票息收入和久期管理,为组合提供稳定的基础收益。这种配置策略在市场波动时期能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成为组合的“防守基石”。例如,基金经理钟恩庚(擅长固收和风险控制)通过精选高信用评级债券(如AAA级信用债),严格控制信用风险,确保债券资产的稳健性。
2. 权益资产增强“收益弹性”,捕捉市场机会
基金将14%-19%的资产配置于权益类资产(包括股票、可转债等),通过分散投资于金融、科技、周期等板块,平衡行业集中度风险。这种配置既保留了债券资产的稳健性,又能通过权益资产的弹性捕捉市场结构性机会。例如,在2025年股市慢牛行情中,基金持有的招商银行等蓝筹股与科技标的,为组合带来了显著的增强收益。
3. 严格的风险控制,保持低波动特性
基金经理对回撤控制要求极高,若回撤接近目标阈值(如5%),会通过降低权益仓位、分散持仓或切换防御性标的(如增加债券配置、持有高股息股票)来应对,力求减少投资过程的“颠簸感”。例如,自2025年以来,基金最大回撤仅约5.9%,远低于同期股市大盘的波动(如上证指数同期最大回撤约9.7%),体现了其“稳中有进”的风险特征。
4. 专业团队互补,策略延续性强
基金由钟恩庚(固收出身,擅长风险控制)与胡启聪(擅长权益配置、行业轮动)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两人在投资风格上形成良好互补。钟恩庚负责债券资产的信用研究与久期管理,胡启聪负责权益资产的行业配置与个股选择,延续了“固收+”策略的核心框架,确保策略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资产配置中的“进攻”与“防守”平衡逻辑
在我的资产配置体系中,恒生前海恒源天利债券A(013204)扮演着“核心配置”的角色,通过其“低波动、稳增长”的特性,平衡整体组合的“进攻”与“防守”。具体逻辑如下:
1. 以“固收+”基金为核心,控制组合波动
我将该基金的配置比例设定为20%-30%(占总资产的),作为组合的“防守基石”。由于其债券资产占比高(超80%),且权益资产配置分散,波动远低于纯权益基金(如股票型基金),能在市场下跌时有效对冲权益资产的亏损。例如,在2025年股市震荡期间,该基金的回撤控制在5.9%以内,而同期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回撤约15%,体现了其“防守”价值。
2. 搭配纯债基金与货币基金,进一步分散风险
为了强化“防守”,我还配置了10%-15%的纯债基金(如中长期纯债基金)和5%-10%的货币基金(如短期理财货币基金)。纯债基金专注于债券投资,波动更低(年化波动率约2%-3%),能提供稳定的票息收益;货币基金则用于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如应急资金),其年化收益率约1.8%-2.2%,高于银行活期存款。这种搭配进一步降低了组合的波动,确保“防守”体系的完整性。
3. 保留部分权益资产,追求长期增长
为了实现“进攻”目标,我保留了30%-40%的权益资产(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主要配置于消费、医药、科技等长期赛道。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稳定的盈利增长和良好的护城河,能在长期内为组合带来显著的增值收益。例如,消费行业的龙头企业(如白酒、家电)受益于消费升级,长期年化收益率约10%-15%;科技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半导体、人工智能)受益于技术创新,长期年化收益率约15%-20%。
4. 动态调整配置比例,适应市场变化
我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组合的“进攻”与“防守”比例。例如:
当市场处于牛市:我会适当增加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减少债券资产的配置比例,以追求更高的收益;
当市场处于熊市:我会适当增加债券资产的配置比例,减少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以控制风险;
当市场处于震荡市:我会保持组合的“攻守平衡”,通过“固收+”基金的稳健增长,应对市场的波动。
恒生前海恒源天利债券A(013204)的核心特点是“固收+”策略下的“攻守兼备”,通过债券资产构建安全垫、权益资产增强收益弹性,同时严格控制风险,保持低波动特性。在我的资产配置中,该基金作为“核心配置”,平衡了整体组合的“进攻”与“防守”,既能在市场下跌时有效对冲风险,又能在市场上涨时分享收益。这种配置逻辑符合我对“稳健理财”的追求,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资产的长期稳定增长。@恒生前海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