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上周末最重磅的消息,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了。3月4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每年两会期间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向来被视为观察政策走向和经济预期的重要风向标。作为重要的转折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更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会后首个交易日,沪指早盘高开低走后震荡回升,收跌0.19%;创业板指则在盘中失守2400点后回弹,上涨0.38%。(来源:Wind)
有投资者在后台问挖掘基:明明上周末多个板块都有利好解读,A股为何不涨反跌?
那么,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要点?经济目标出炉明明是指明了方向,A股为何反而陷入震荡?A股后市怎么看?接着看,我们带你好好捋一捋。
01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要点?
我们末认真学习了一番,总结各卖方机构观点,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有五大值得关注的信号:
第一,目前形势仍有忧患意识,但对国内“三重压力”的担忧弱化
报告中指出了全球通胀、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国内需求不足、稳就业、基层财政收支、房地产风险等问题,但删去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表述。
相关启发:经济已经具备内生复苏动能,“稳增长”仍是政策重心。
(观点源自开源证券、粤开证券、中信证券)
第二,GDP目标设定为5%左右,指向“温和复苏”
GDP目标符合市场预期,但整体偏审慎。广发证券认为,政策的主要考量是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预留空间,同时希望继续传递高质量发展的信号。
相关启发:今年可能属于“温和复苏”,并非“强复苏”,股市投资更需要重视细分赛道和政策趋势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观点源自广发证券、国盛证券、招商证券)
第三,“稳就业”仍是工作重点,新增就业目标超预期
今年就业目标的设定是“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为历年以来最高。从GDP带动就业人口的历史规律来看,“GDP增长1%,可带动200万左右就业”,国盛证券认为,今年GDP实际目标应会争取实现5%以上。
相关启发:“5%左右”可能是一个柔和的目标区间,就业可能成为重要的考量基础。
(观点源自国盛证券、开源证券)
第四,财政政策温和扩张,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财政政策方面,会议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今年赤字率升至3%,新增专项债3.8万亿元(去年为2.8%/3.65万亿)。
货币政策方面,表述为“精准有力”,并重提了“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中信证券认为,今年经济修复过程中社融的反弹幅度可能相对有限。
相关启发:今年总体环境应是“宽财政”+“稳货币、宽信用” ,成为经济修复的重要支撑。
(观点源自中信证券、开源证券)
第五,扩内需仍是重点,产业政策安全与发展并举
政府工作报告依然把“着力扩大内需”作为今年工作重点的第一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二是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扩大和激励民间投资。
产业政策成为今年政策亮点,“安全端”关注自主可控与军工安全;“发展端”关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数字经济、智能、绿色(新型能源体系)、平台经济等。此外,会议要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关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相关启发:可以关注消费、数字经济、自主可控、军工、新型能源体系、国企改革相关投资机会
(观点源自山西证券、开源证券)
02 市场为何陷入震荡?当前市场在担心什么?
那么,政府工作报告明明指明了方向,市场今日为何陷入震荡?
首先,大盘在3300点附近压力较大,需要蓄势整固才能向上突破。
其一,近期个股和热点板块此起彼伏,部分缺乏基本面支持的个股涨幅较高,短线交易资金选择获利了结,可能引发资金层面的较大波动;
其二,在经历了3个多月的估值修复后,投资者的关注点逐步从“预期好”转向到“什么时候真的好”,市场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其三,海外方面,美国通胀反复,使得美联储在“转向鸽”的道路上曲折行进,对全球权益市场造成一定的扰动。
其次,从日历效应来看,A股在两会期间主要以窄幅震荡为主。
2010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上证指数在两会召开期间上涨比例为46,2%,平均下跌1.16%;从行业表现来看,食品饮料和美容护理表现相对占优。
两会期间A股整体表现为窄幅震荡,究其原因:
首先,随着政策预期的落地,对于政策的炒作情绪有所降温,部分资金可能选择蛰伏以观察市场动向,所以行情摇摆不定;
其次,年报披露渐近,市场对于业绩预期的分歧也可能引发盘面的波动。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会后15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上涨的比例达到69.2%,涨幅平均数为2.49%中位数为2.30%,随着重磅会议尘埃落定、政策定调更为明确,资金可以对看好的方向“精准发力”,市场有望走出“先抑后扬”的格局。
其三,市场对于5%的经济增速目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分歧
部分投资者认为,经济增长目标定于此前市场预期的下限水平,因此强复苏的预期被弱化,顺周期板块的催化或有所减弱,企业盈利增速回升的弹性有限,交易复苏相关板块出现部分资金兑现。
事实上,尽管5%经济总量目标设定相对温和,但并不代表“拼经济”或者复苏证伪,对于“发展”的整体诉求需要留待4月重要会议进行再评估。而且从就业目标等角度考虑,未来行动可能会更为积极。
而且,此前本轮市场反弹的支撑逻辑本来就是“经济弱复苏+流动性并未趋势性收紧”,此前预期偏高的以北向为代表的外资可能会相对敏感,但市场此前的交易逻辑有望大致延续。
(来源:招商证券、安信证券)
03 A股后市怎么看?
从短期来看,重点关注两会提及的重点产业政策带来的主题投资行情。
两会当中重点提及的产业政策时常对于A股的主题投资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2019年提到的扩大汽车行业开发与新能源产业发展;2020年的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2021年的碳达峰、碳中和;2022年的抓好农业生产和鼓励生育,相关板块在后市均实现了较好的超额收益。
分析A股市场占优风格与经济预期的关联可知,一般而言,在经济形势向好时大盘成长风格占优,经济复苏相关板块受益较高;在经济稳重求进阶段,则表现为政策支持性题材占优,主题投资的超额收益显著。因此,短期不妨关注两会提及的产业政策催化的主题投资行情。
从本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关键词来看,可以关注:
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自主可控、国产替代领域;
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软件开发,自动化领域等;
成为两会热点议题之一的数字经济相关领域;
新能源新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新型能源体系涉及的绿电;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的央企国企等。
(来源:招商证券)
从中长期来看,2023年的A股仍然处于上行通道,慢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
第一,稳增长和扩内需是本年度的政策主线,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领先指标显示宏微观基本面正在修复,经济继续复苏是大概率事件。从核心经济指标上看,本轮政策偏宽松,库存、通胀压力缓解,具备权益市场向好的必要条件。(来源:粤开证券、中信建投证券)
第二,目前我们正在经历历史上一轮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周期,科技板块孕育大量投资机会,传统经济部门中受益于科技赋能的优秀公司也将脱颖而出,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浪潮中,资本市场亦有望走向繁荣。
第三,A股历次牛熊周期大致三至四年,前一轮牛市的周期开启的时间是2019年1月,到现在已经四年,这就意味着或许我们已经步入了新一轮的周期,这样的高胜率阶段可能每隔三四年才有一次,反而是值得珍惜的布局机会。
今天先说到这里,祝大家投资顺利~
风险提示:
1.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投资方式。
2.本资料仅为服务信息,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于投资人的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法律文件。
3.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4.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且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者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5.基金管理人的适当性匹配意见不表明其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
6.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匹配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的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存在差异。
7.本页面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由基金销售机构提供,且投资者应符合销售机构适当性匹配原则。
8.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承诺或保证。
9.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10.本页面产品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11.基金产品历史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12.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服务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相关责任将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担,如有问题请咨询华夏客服,电话400-818-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