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的深夜依旧喧嚣。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一家咖啡馆里挤满了手握商业计划书的年轻人。他们口中的“O2O”“P2P”“平台战略”,像一簇簇火苗,点燃了整个时代的热情。那个时候,似乎只要PPT上写着“互联网+”,就有投资人愿意买单,有年轻人愿意熬夜,有媒体愿意追光。十年后的今天,相似的狂热似乎再度降临——但这次,舞台中央的不再是“连接”,而是“智能”。大模型、多模态、AI智能体……技术以周为单位迭代,资本再度蜂拥而至。从“百模大战”到“智能体生态”,从算力军备竞赛到应用层探索,我们仿佛站在又一个时代的岔路口。历史是否正在重演?狂热背后,究竟是泡沫,还是未来?
以史为鉴,2015年“互联网+”的浪潮
一、行情主要特征与表现
2014年下半年“互联网+”行情开始预热,2015年达到全面高潮,呈现出“政策+技术+资本”三重驱动下的狂热景象。
1. 政策强力驱动: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因素。国家层面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合法性背书。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形成了全国上下拥抱互联网的热潮。
2. 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
基础设施:4G网络开始大规模商用和普及,网速大幅提升,流量资费下降,为移动应用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终端设备:智能手机价格亲民,几乎完全普及,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
用户习惯: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O2O(外卖、打车)、社交(微信)等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完成了用户教育的最后一环。
3. 资本市场极度狂热:
一级市场(VC/PE):风险投资机构疯狂撒钱,只要是带有“互联网+”标签的创业项目,很容易就能拿到融资。估值泡沫化严重,出现了“PPT融资”的怪象。
二级市场(A股):创业板指数从2014年底1500点一路飙升至2015年6月的4000点,涨幅惊人。凡是公司名称带有“互联网”、“科技”、“网络”等字眼,或者宣布并购互联网资产的公司,股价都迎来暴涨。
4. 主要风口与赛道:
O2O(线上到线下):这是最大的风口,几乎“万物皆可O2O”。从外卖(美团、饿了么)、打车(滴滴、快的)、上门美容、上门洗车、上门按摩到社区生鲜,无数创业公司涌现。大量补贴战打响,“一元打车”、“免费午餐”屡见不鲜。
互联网金融(FinTech):P2P网贷平台呈爆炸式增长(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等业态飞速发展。巨头如蚂蚁金服(现蚂蚁集团)、京东金融迅速崛起。
电子商务:除了阿里、京东等巨头继续壮大,社交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等新概念成为热点。微商模式也在这一时期借助微信生态迅速崛起。
智能硬件与IoT: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手表)、智能家居等概念开始兴起,但尚未完全成熟。
二、深远影响与意义
1. 传统行业觉醒:极大地教育了传统行业,迫使它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优化效率、触达用户。数字化转型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2. 奠定巨头格局:阿里巴巴、腾讯、百度(BAT)通过投资、并购和自身业务扩张,构建了庞大的生态体系,奠定了至今仍影响深远的互联网格局。同时,新一代巨头如美团、滴滴等正是在这场浪潮中通过残酷的补贴战脱颖而出,成长为小巨头()。
3. 创新创业文化深入人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口号,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一杯又一杯,但也真正激发了一代人的创业热情,培育了中国的创业土壤。
4. 基础设施完善:移动支付、物流体系、云计算等“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这一阶段得到极大发展和完善,为后续的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物基础。
三、“泡沫”的破灭与启示
2015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次标志性的市场出清与理性回归过程。其本质是资本狂热后必然的价值修正,对后续创业投资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泡沫破灭的直接导火索是2015年6月A股。市场暴跌导致风险偏好急剧转变,高估值、无盈利支撑的互联网概念股首当其冲。一级市场融资环境迅速恶化,“资本寒冬”来临,依赖持续输血的创业项目资金链断裂。
根本原因在于商业模式的脆弱性。比如大量O2O项目(如上门洗车、按摩等)缺乏真实需求,用户粘性仅靠补贴维持,一旦停止烧钱就迅速流失。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清晰的盈利路径,陷入“融资—补贴—数据增长—再融资”的击鼓传花游戏,本质上不可持续。
此次泡沫破灭是一次必要的市场冷却,它用残酷的方式挤出了行业水分,淘汰了投机者,重塑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路径和投资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市场在看待“人工智能+”等新浪潮时,会更加关注技术落地和商业本质的原因。
那么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会过热吗?......欢迎持续关注下篇文章。
$易方达全球成长精选混合(QDII)人民币C(OTCFUND|012922)$
$易方达全球成长精选混合(QDII)人民币A(OTCFUND|012920)$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资料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发布主体不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且不对使用信息所造成的任何后果及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请投资者关注文中所提基金的特有风险,在投资基金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