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 “十五五” 规划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转型核心抓手,半导体国产化、AI 算力基建等领域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从事件驱动转向产能与技术迭代驱动,设备材料环节突破标志着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
当前科技板块的潜力,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政策强力支持: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列为科技创新核心领域。各地也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如广东的“强芯”工程、无锡的专项基金等,为科技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成长土壤。
技术持续突破:以DeepSeek大模型的发布为标志,国内AI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算力、机器人等多个板块的发展。同时在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科技板块的长期成长提供了动力。
市场需求广阔: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AI PC 及各类智能终端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例如,2025年AI手机渗透率有望达到28%,AI PC渗透率预计达到43%,这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板块估值与资金面:港股科技板块前期经历调整后,估值处于历史相对较低水平。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全球资金可能重新配置资产,港股市场因其“估值洼地”效应有望吸引资金流入。截至2025年5月的数据显示,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恒生科技指数近一年涨幅可观,反映了市场信心的回升。
在科技板块内部,我认为以下几个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人工智能:AI产业正从模型竞争走向应用落地。多模态AI 预计将成为企业应用的主要驱动力,而AI Agent(智能体) 也在2025年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这不仅带动云端算力需求,也催生了边缘侧AI芯片的新需求。
低空经济与机器人:2025年被认为是低空经济基建加速年和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未来市场空间大,虽然全面商业化仍需时间,但已受到政策和资本的重点关注。
固态电池:在新能源领域,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已处在临界点,有望带来新的增量需求。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也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国产替代:在半导体设备、先进封装、AI芯片等领域,国产替代逻辑坚实。随着国内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以及技术创新突破,国产处理器、AI芯片等核心元器件的替代空间将持续扩大。
广发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代码:012805)作为布局港股科技板块的工具,确实有其独特优势:
投资标的与定位:该基金主要投资于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一键覆盖了30家在港上市的中国科技龙头企业,如腾讯、美团、小米、快手等。这些公司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便捷性与成本:作为QDII基金,它允许投资者通过熟悉的A股账户,直接用人民币投资港股市场,省去了开立港股通账户的50万资金门槛和换汇的麻烦。C类份额通常免申购费,主要收取销售服务费,对计划进行短期操作或定投的投资者来说成本更具优势。
业绩与风险表现:根据截至2025年11月13日的数据,该基金今年以来上涨28.77%,近一年年化收益率达28.87%,表现优异。但需要注意的是,其波动性和回撤也较大,这要求投资者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基金经理与运作:基金经理霍华明先生指数投资经验丰富。该基金属于被动指数型,持股集中度高,主要依赖于恒生科技指数的整体表现。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希望通过该基金参与科技板块行情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以下思路:
投资方式:考虑到科技板块波动较大的特性,采用定期定额投资的方式有助于平滑成本、分散风险。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长期定投或更灵活的趋势定投、阶梯定投等策略。
资产配置:该基金可作为组合中进攻性部分。偏激进的投资者可将其作为核心配置,追求科技成长;偏稳健的投资者则可将其作为卫星配置,与广发恒生消费ETF联接(QDII)C(代码:020744)这类更稳健的资产搭配,实现“科技+消费”的双轮驱动,平衡组合波动。
心态与视角:科技产业发展和技术突破需要时间,投资科技板块应有中长期视角。应关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而非短期市场情绪。
总的来说,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市场需求以及估值修复等多重因素驱动下,科技板块的中长期前景确实值得期待。广发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基金,作为布局港股科技龙头的便捷工具,在当前时点具备配置价值。@广发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