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板块回调深度解析:短期波动背后的多重逻辑

2025年11月5日,A股与港股科技板块集体回调,盘中恒生科技指数跌超2%,科创芯片ETF日内波动加剧。这一现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技术面压力、资金面转向、政策预期差及外部风险共振的结果。本文将从四大维度解析回调动因,并探讨科技板块的未来走向。
一、技术面压力:获利盘集中兑现引发调整
科技板块自2025年二季度以来持续领涨,AI算力、半导体等细分领域涨幅显著,部分标的估值已处于历史高位。技术面上,指数在创下近十年新高后,积累了大量获利盘。机构投资者为锁定利润,调整持仓结构,抛售部分科技股,导致股价承压。例如,部分公募基金在二三季度集中调仓至科技赛道,形成极致分化行情,但近期机构减仓意愿强烈,短线资金兑现收益的需求激增。
与此同时,两市成交额从前期超3万亿元缩量至2.68万亿元(数据来自wind),量价背离现象明显,反映增量资金跟进乏力。技术指标显示,10月上旬快线向下穿越慢线,空方力量暂时占据主导,市场在跌破支撑线后虽迅速反弹,但筹码分布显示当前位置上方存在筹码堆积,短期内突破存在压力。这种技术面压力与资金获利了结的双重作用,成为本轮回调的直接导火索。
二、资金面转向:防御性配置需求上升
资金流向是本轮回调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科技板块作为前期资金抱团的主线,积累了大量短线盈利盘。近期,资金开始向低位板块轮动,银行、电力、石油等防御性资产逆市上涨,反映出市场在经济弱复苏背景下的“再平衡”行为。
具体来看,两融余额虽处高位,但沪指短期技术面超买,需整固修复,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高低切换。此外,南向资金虽持续大幅加仓港股市场,但机构投资者对科技股的配置比例有所下降,转而增持估值更低、股息率更高的板块。这种资金行为的转变,本质上是市场对风险收益比的重新评估,也是对经济弱复苏预期的回应。
三、政策预期差:国内政策落地节奏与外部风险叠加
政策预期差是回调的重要催化剂。国内方面,尽管“人工智能+”政策明确2027年AI与六大领域深度融合的目标,但市场对政策落地的短期效果持谨慎态度。例如,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虽加速,但高端芯片替代仍面临技术瓶颈,市场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短期难以缓解。
外部风险则进一步放大了波动。美联储人事动荡引发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担忧,推升防御情绪;特朗普政府暗示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加剧全球供应链扰动预期。此外,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预测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创新高,但海外管制趋严背景下,设备国产化诉求与高端芯片替代压力并存,市场对技术封锁、成本上升的担忧持续发酵。
四、外部市场联动:全球科技股共振调整
本轮科技板块回调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全球市场形成联动。11月4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纳指跌2%,科技股领跌,AI概念股大跌。被电影《大空头》原型Michael Burry旗下基金做空的英伟达和Palantir分别跌近4%和近8%,甲骨文跌近4%。这种全球科技股的共振调整,反映出市场对高估值的普遍担忧(数据来自wind)。
高盛、大摩CEO齐发预警,认为当前美股估值过高,科技股估值尤其充分,可能出现至少10%的回调。这种外部市场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加剧了A股与港股科技板块的波动。
五、未来展望: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
尽管短期承压,但从估值角度看,当前或许正是“危中有机”的时刻。数据显示,恒生科技指数ETF标的指数最新估值处于指数发布以来约26.83%的估值分位点(数据来自wind),即当前估值比历史上73%以上的时间都要便宜,已经进入历史低估区间。
中长期来看,科技板块或仍是关注方向,但需从“普涨”转向“分化”。技术驱动型赛道如AI算力、半导体设备、高端芯片等领域,受益于技术迭代与国产化替代,长期增长确定性高。应用落地型领域如AI在医疗、交通、教育等场景的商业化加速,以及卫星互联网、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爆发,可能孕育新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