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O持续走强:技术、市场与政策共振下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光电共封装(CPO)技术在资本市场与产业领域持续走强,成为AI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核心亮点。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技术迭代、市场需求爆发与政策红利共同推动的结果。从全球算力需求激增到国内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加速,CPO正站在AI革命与光通信产业升级的交汇点,其走强逻辑具有深刻的必然性。
一、技术迭代: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钥匙”
AI大模型训练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据wind行业研究,自2012年以来,全球头部AI模型训练算力需求每3-4个月翻一番,每年增长幅度高达10倍(数据来自公司公告和wind数据整理),远超摩尔定律的增速。传统可插拔光模块在高数据率下已接近物理极限,功耗问题日益凸显。例如,数据中心功耗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增长,而可插拔收发器功耗增长近10倍,成为制约算力效率的核心瓶颈。
CPO技术通过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共封装于同一基板,显著缩短了光电信号传输距离,将功耗降低40%以上,并支持1.6T及更高速率传输。以海外芯片龙头为例,其推出的CPO交换机可将能效提升3.5倍,网络可靠性提高10倍,部署时间缩短1.3倍(数据来自公司公告和wind数据整理)。此外,CPO技术还推动了液冷系统、高速光模块等配套设施的升级,进一步降低了数据中心整体能耗。技术层面的突破,使CPO成为解决AI算力发展瓶颈的关键方案。
二、市场需求:AI算力爆发的“直接受益者”
AI算力需求的爆发是CPO走强的核心驱动力。生成式AI的普及,如ChatGPT、具身智能模型等,对数据传输的带宽、延迟和能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某具身智能模型的推出,依赖高速光模块和CPO技术实现低延迟数据传输,直接强化了CPO作为AI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地位。此外,全球算力集群的扩张,如谷歌、百度等巨头布局大模型,进一步引爆了算力和数据需求,为光模块市场带来巨大增量。
从产业视角看,CPO的应用场景正从数据中心短距互联向超算中心长距传输延伸。例如,国内某企业发布的液冷CPO光引擎,功耗较传统模块降低70%,已获海外批量订单。这种技术替代效应,使CPO成为光通信行业增速较快的细分领域之一。据行业预测,全球CPO端口的销售量将在未来几年内大幅提升,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后续增量确定性较强。
三、政策红利:国内与国际的“双重加持”
国内政策层面,AI基础设施已成为战略重点。2025年,多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明确要求推动高带宽全光连接,支持CPO技术在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中的规模化应用。此外,上海等地发布措施,提出发放算力券、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等举措,直接降低了企业部署CPO的成本,加速了技术普及。
国际层面,贸易环境的改善为CPO产业链注入确定性。例如,中美发布联合声明,暂停实施对等关税,缓解了市场对高端光芯片进口受限的担忧。此前,某国内厂商因光芯片进口受限,毛利率显著下降,而关税暂停将显著改善供应链稳定性,增强企业扩产信心。此外,国际标准组织发布的CPO草案,以及中国主导制定的CPO技术标准,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四、产业生态: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落地的“加速跑”
CPO产业生态的完善是其走强的另一重要支撑。目前,全球科技巨头和芯片厂商纷纷布局CPO技术。云计算领域的公司大多均推出了基于CPO技术的量产产品或解决方案。在中国,企业积极投入CPO技术研发,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逐步缩小了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
从产业链角度看,CPO涉及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产品设计与制造商,以及下游光学系统制造商和终端用户。随着硅光技术的成熟,CPO找到了主流实现路径。硅光技术凭借其与CMOS工艺的良好兼容性,实现了光电器件的大规模集成和低成本制造,为CPO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TSV/TGV技术的成熟推动了CPO从2.5D向3D集成演进,进一步提升了信号传输效率。
五、未来展望:技术、产能与估值的三重考验
尽管CPO的长期增长逻辑清晰,但短期仍需关注三大变量:技术迭代节奏、产能释放进度与地缘政治风险。例如,3.2T CPO产品将于未来几年内规模化使用,但其材料产能爬坡需与光学器件同步。若产能释放滞后,可能制约行业增速。此外,头部光模块厂商的估值已显著提升,反映出市场对行业增速的乐观预期。然而,若未来产能扩张过快,可能引发价格竞争,压缩利润空间。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美国对华光芯片出口限制的变化、国内“东数西算”工程落地节奏,将直接影响产业链利润分配。例如,某国内厂商曾因高端光芯片进口受限,毛利率显著下降,凸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结语:把握结构性机遇,警惕短期波动
CPO的持续走强,是AI算力革命与产业政策共振的结果。从技术角度看,CPO已成为突破算力瓶颈的核心方案;从市场角度看,其需求增长确定性高,且受益于政策红利与贸易环境改善。然而,行业仍处于技术验证与市场推广的关键期,投资者需关注技术迭代节奏、产能释放进度与地缘政治风险,在把握结构性机遇的同时,保持对行业基本面的持续跟踪,以应对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带来的不确定性。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