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板块持续走强的底层逻辑与未来展望

2025年三季度,半导体板块在A股市场持续领涨,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这一轮行情并非短期情绪驱动,而是政策红利、技术突破、市场需求与产业重构四大逻辑共振的结果,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从“国产替代”向“全球竞争”加速跃迁。
一、政策红利:国家战略与资本协同的“双轮驱动”
半导体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核心,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2025年,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将CPU、高性能AI服务器等列为攻关重点,并提出“国货国用”战略,要求5G/6G关键器件、芯片、模块等技术全面国产化。这一政策导向与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形成鲜明对比——当海外企业限制高端芯片、设备出口时,中国通过“政策+资本”双轮驱动,加速构建自主产业链。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大基金三期等国家级资本持续加码,重点支持设备、材料等“卡脖子”环节。地方层面,上海“东方芯港”、合肥等产业集群在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形成“中央统筹+地方落地”的协同效应。这种体制优势正在缩短中国半导体与全球先进水平的差距:例如,国内企业已攻克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关键环节,部分产品进入国际一线晶圆厂产线;光刻胶、高纯靶材等国产化率显著提升,EUV光刻胶中试线投产标志着中国在5nm以下先进制程材料领域实现里程碑式突破。
二、技术突破: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的升级
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迭代呈现“多点突破”态势,形成“技术溢出-规模效应-成本下降-市场扩张”的正向循环。在设备领域,国内企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将车规级IGBT芯片毛利率大幅提升,并联合车企量产全球首个混合碳化硅产品,打破国际巨头垄断;在材料领域,国内首条8英寸SiC MOSFET产线量产在即,预计将形成规模效应,推动毛利率大幅提升,进一步巩固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数据显示,半导体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超过15%,部分企业先进制程订单占比超70%。这种“技术驱动增长”的模式,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当海外企业受制于地缘政治时,中国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反而因“逆境创新”而加快。例如,Chiplet技术通过将不同功能的芯片模块进行整合,提高了芯片设计的灵活性和生产效率;RISC-V架构凭借指令集精简、功耗低等优势,在汽车电子领域快速崛起,未来3至5年内出货量预计将以每年66%的速度增长(数据来自wind)。
三、市场需求:“双循环”格局下的结构性爆发
半导体需求的爆发呈现“结构性+全球化”特征,为产业提供广阔成长空间。
国内市场:AI大模型训练、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激增。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快速增长,带动相关芯片资本支出大幅增长;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步扩张。此外,消费电子领域5G手机普及、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指数级增长,持续拉动半导体需求。
国际市场:中国半导体企业正通过“性价比+本地化服务”抢占份额。例如,长鑫存储凭借自主DRAM技术平台,DDR4产品在PC和嵌入式市场打开局面,DDR5已导入服务器与AI推理卡,成为中国市场替代的重要力量;兆易创新的Nor Flash与MCU产品在工业与车规市场持续拓展,32位平台已实现与意法半导体、瑞萨电子部分型号的兼容替换。
四、产业重构:从“单点突破”到“全球竞争”的跃迁
半导体产业正经历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的升级。一方面,行业整合加速,多家上市公司公布并购计划,覆盖晶圆代工、芯片设计、设备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显著提升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溢出”带动上下游发展,例如某企业联合车企量产混合碳化硅产品,推动第三代半导体生态完善。
这种生态协同效应,正在形成“技术突破-规模效应-成本下降-市场扩张”的正向循环。例如,国内首条8英寸SiC MOSFET产线量产在即,预计将形成规模效应,推动毛利率大幅提升,进一步巩固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