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的深夜依旧喧嚣。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一家咖啡馆里挤满了手握商业计划书的年轻人。他们口中的“O2O”“P2P”“平台战略”,像一簇簇火苗,点燃了整个时代的热情。那个时候,似乎只要PPT上写着“互联网+”,就有投资人愿意买单,有年轻人愿意熬夜,有媒体愿意追光。十年后的今天,相似的狂热似乎再度降临——但这次,舞台中央的不再是“连接”,而是“智能”。大模型、多模态、AI智能体……技术以周为单位迭代,资本再度蜂拥而至。从“百模大战”到“智能体生态”,从算力军备竞赛到应用层探索,我们仿佛站在又一个时代的岔路口。历史是否正在重演?狂热背后,究竟是泡沫,还是未来?
上篇文章回顾了2015的互联网浪潮,那么站在当下,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呢?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会过热吗?
对比之前的“互联网+”行情,来看待当前的“人工智能+”行情,会发现它们虽然都受国家战略推动,但内核、影响深度和产业路径都有显著差异。下面我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
两者核心差异一览

当前“人工智能+”行情的观察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
1. 政策持续深化,但更注重基础与规范:自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策持续推进。国家层面不仅关注应用创新,更高度重视算力、数据、模型等基础支撑能力的建设,以及伦理、安全、标准的规范,旨在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生态。
2. 硬件先行,应用潜力待释放:目前市场表现上,AI算力硬件(如服务器、光模块、芯片)以及直接受益于海外AI发展的产业链环节已率先表现。相比之下,AI应用端整体表现相对滞后。这背后有技术成熟度、国产算力发展、模型成本等因素。随着DeepSeek等开源模型大幅降低推理成本(据报道降至GPT-4o的1/18),以及更多行业解决方案的成熟,应用端有望迎来机遇。
3. “三重螺旋”架构正在形成:理想的“人工智能+”生态需要算力、算法、数据三大基础要素协同发展,形成“算力扩容支撑场景扩展 → 场景深化倒逼算法创新 → 算法优化释放数据价值”的增强回路。
总结
总而言之, “互联网+”主要通过连接创造价值,重构了商品、服务与人的关系,核心是网络效应。“人工智能+”则深入到生产力本身,通过重构智能创造和分配方式,提升每个节点的生产力。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从“连接”到“赋能”、从重构渠道到提升生产力的深化和跃迁。
“人工智能+”的影响预计将更为深刻和彻底,但其技术迭代和产业渗透的不确定性也更高,其发展路径可能会更加曲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战略定力。它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在“互联网+”构建的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产业生态基础上,开启的一次更高层次的攀登。
三、立足当下,“人工智能”是否过热?
从2024年9月以来,“人工智能”赛道持续走高,中证人工智能产业指数上涨超160%,很多投资者担心当前人工智能是否已经过热?

来源:Wind,区间时间:2024.9.2-2025.9.2。仅为对过去指数涨跌幅的客观陈述,不代表指数及相关基金未来表现,不作为任何投资收益保证或投资建议。指数编制方案后续可能进行调整。指数的弹性较好意味着其涨跌幅具有较大波动,请投资者关注指数波动的风险。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不同的投资者需要考虑不同的策略:
对于短期投资者:需要认识到当前市场波动加大和分化可能加剧的风险。需要更加谨慎,避免盲目追高纯概念炒作、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个股,重视风险控制。
对于长期投资者:AI的长期产业趋势和变革潜力并未改变。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的业绩指引也能看到行业还有较长时间的景气周期。比如英伟达:2030年AI算力资本开支在3-4万亿美金,5年增长6倍;甲骨文未来5年AI云收入指引:26-30年分别为180、320、730、1140、1440亿美元,未来4年再翻8倍(以上数据来自于WIND,不作为任何投资推荐)。投资者可以关注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壁垒、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订单获取能力强、且估值相对合理的优质企业。市场若出现调整,可能值得关注。
对于长期看好人工智能产业但缺乏选股能力的投资者,可通过相关指数产品便捷布局这一赛道:
$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联接A(OTCFUND|012733)$
$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联接C(OTCFUND|012734)$
$易方达科创人工智能ETF联接A(OTCFUND|023564)$
$易方达科创人工智能ETF联接C(OTCFUND|023565)$
其他相关产品:
$易方达全球成长精选混合(QDII)人民币C(OTCFUND|012922)$
$易方达全球成长精选混合(QDII)人民币A(OTCFUND|012920)$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资料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发布主体不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且不对使用信息所造成的任何后果及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请投资者关注文中所提基金的特有风险,在投资基金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