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人交流小站# 我在传统企业工作多年所以一起来聊聊第三个拷问中投资者提出的小问题的。一点拙见。我看着身边不少同行纷纷贴上AI标签,内心既有期待,也有担忧。在我看来,这股AI转型热潮中,隐藏着不少陷阱,稍不留意,企业就可能陷入蹭热点的泥沼。
很多企业只是表面功夫,喊着AI转型的口号,实际上却没有实质性的研发投入。他们只是简单接入一个对话模型,或者给产品名字加上“智能”前缀,就号称完成了AI转型。在财报中,研发费用并没有明显增加,也看不到真正的技术创新。这种“口号式转型”,纯粹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吸引眼球,一旦被投资者识破,企业的信誉将大打折扣。
还有些企业盲目追求“万物AI化”,不管核心业务还是边缘场景,都想插上AI的翅膀。就拿我们家电行业来说,有的企业耗费大量精力去开发智能马桶这类非核心产品的AI功能,却忽略了对家电核心技术的AI升级。结果不仅没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导致技术债务不断堆积,资源严重错配。这些非核心场景的AI应用,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还分散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企业在核心业务上的竞争力逐渐削弱。
组织文化的滞后也是一大问题。在一些企业中,领导层对AI技术缺乏深入理解,不愿意倾听技术部门的专业意见,把AI当成万能膏药,哪里需要贴哪里。这种不科学的决策方式,使得AI技术在企业中无法得到合理应用,难以真正发挥价值。而且,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数据无法共享,AI项目难以顺利推进。
从历史数据来看,87%的传统企业AI转型项目夭折,这一残酷现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被AI的光环迷惑,盲目跟风贴标签。如果不能真正理解AI技术,不能将其与企业的核心业务有机结合,不能建立起适应AI发展的组织文化,那么所谓的AI转型,很可能只是一场泡影,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