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人交流小站# 我要回答多财满腹的杜飞这位“易家人”关于机器人板块的问题,这几个问题确实切中了当下市场最热的科技赛道——机器人。作为在二级市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股民,我也在密切跟踪人形机器人这条赛道。先说结论:这可能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唯一能让普通人真正改变财富命运的机遇。
关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规模潜力,目前机构预测数据存在分歧,但共识是爆发式增长。大摩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120亿,而赛迪顾问则给出166.3亿元的同期预期,中商产业研究院甚至预估2028年全球规模将达206亿美元。不过这些短期数据可能低估了产业爆发力——特斯拉Optimus计划五年内年产百万台,马斯克的野心直接对标汽车产能。如果参照智能手机发展轨迹,2007年iPhone问世时全球销量139万台,十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2.2亿台。人形机器人一旦突破家庭服务场景,市场规模完全可能超越新能源汽车(2023年全球约1.5万亿美元)和智能手机(2023年全球约4500亿美元),毕竟它覆盖的不仅是消费端,还包括工业生产、医疗护理等万亿级场景。
至于美股科技股暴跌对A股的影响,我的观察是短期情绪扰动难免,但产业逻辑完全不同。2月底A股机器人板块单日暴跌8%时,我反而加仓了核心标的。美股调整主要源于流动性预期变化,而国内人形机器人行情本质是政策驱动+技术突破的双击。北京亦庄正在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杭州已涌现出宇树科技等掌握自然对话技术的企业。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优势正在复刻新能源汽车的成功路径——三花智控的电机、双环传动的减速器、绿的谐波的传感器,这些曾经的汽车零部件龙头,现在都在机器人供应链里重获新生。
关于“iPhone时刻”的判断,我深有共鸣但保持清醒。许多机构投资者把机器人定义为“0-1的iPhone时代”,这个比喻很形象但需要警惕泡沫。2007年苹果产业链爆发前,莱宝高科的触摸屏、歌尔声学的声学模组都经历了漫长的技术验证。现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炒作集中在丝杠、灵巧手等硬件,但真正的胜负手可能在“大脑”层面——OpenAI重启机器人部门,英伟达押注生成式物理引擎,这些才决定最终谁能跑出“安卓系统级”的平台公司。目前优必选Walker系列在酒店接待场景的落地,或许就是当年的“诺基亚1100”,真正的iPhone可能还在实验室里。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我的策略是“抓硬放软”:重点布局确定性最高的核心零部件,比如每台机器人需要40个以上的空心杯电机(鸣志电器市占率超30%),或者国产替代突破在即的精密减速器(中大力德已进入特斯拉二供名单);对于整机厂商,则要警惕估值透支风险。就像十年前没人能预判宁德时代会超越松下成为锂电之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黑马,很可能藏在现在市值不足百亿的专精特新企业里。
当然,这个赛道最大的风险不是技术迭代,而是地缘博弈。美国对中国AI芯片的封锁,可能卡住人形机器人的“神经中枢”。不过换个角度看,这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华为昇腾芯片已在工业机器人场景商用,寒武纪的思元590正在攻关多模态交互。就像当年光伏产业在“双反”中涅槃重生,人形机器人或许也会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
写到这里,看着中证机器人指数在那反反复复横跳,我突然想起2013年错过特斯拉的遗憾。这一次,绝不能再让时代的从指缝中溜走。与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