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07 13:56:51 天天基金iPhone版 发布于 福建
传统企业AI转型是真机会还是假繁荣?

#易家人交流小站# 最近看到禅股匠这位“易家人”提的问题,我也在思考传统企业扎堆贴AI标签到底是不是真机会。作为普通投资者,说说我的看法吧。


先说我观察到的情况。最近去参加上市公司交流会,机械、家电这些行业的董秘开口闭口都是“大模型赋能”“机器人产线升级”,连做尼龙材料的神马股份都在讲机器人假发传感器,莲花控股这种老牌企业突然转型算力租赁,看得人眼花缭乱。但仔细想想,这和前几年光伏、锂电一窝蜂扩产的情况有点像,热闹背后可能藏着泡沫。证据里提到,73%的企业数据利用率连40%都不到,硬件投入和软件能力严重不匹配,这种“AI+”能有多少真实价值?


不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比如晨光文具转型“谷子经济”,把IP和AI结合开发智能文创,九木杂物社的销售数据确实在增长,这说明找准自身优势的转型有戏。再比如华为帮制造业搞数智化,把老旧产线的数据利用率从20%提升到60%以上,这种实实在在降本增效的案例才是价值重估的核心。但问题在于,这类成功案例现在还是少数,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收购个小AI公司给财报贴金”的阶段。有分析师直接戳破:某些传统车企在智能座舱上砸钱搞语音助手,结果用户抱怨“连空调风向都调不明白”,这就是典型的为了AI而AI,没解决真需求。


说到历史数据,有两个维度值得参考。一是行业层面的教训,比如光伏和锂电曾经因为过度扩张导致全行业亏损,现在AI硬件领域已经出现算力服务器扎堆上马的现象,券商测算2025年全球AI芯片需求增速会从100%暴跌到30%,供给过剩的风险正在累积。二是微观企业的经验,IDC的数据显示,真正把AI深度融入业务流程的企业,平均13个月就能看到回报,比如某家电企业用AI预测零部件故障,把售后成本砍了18%。但这类案例往往需要至少3年的数据积累和算法迭代,和那些“三个月上线AI系统”的炒作根本不是一回事。


作为投资者,我现在会盯着三个关键点:一是技术有没有卡住场景,像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还没量产,但国内已经有企业靠AI视觉质检拿下汽车大厂的订单,这种能立刻创收的应用更靠谱;二是现金流能不能扛住烧钱,某老牌机械企业转型AI后研发费用占到营收25%,但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两年为负,这种赌命式投入风险太大;三是管理层是否清醒,比如英特尔一边砍掉亏损的AI芯片部门,一边加大代工投入,股价反而暴涨,说明市场更认可“止血+聚焦”的策略。


总之,AI肯定是大趋势,但传统企业的转型注定是少数人的盛宴。历史数据告诉我们,能活下来的不是最早贴标签的,而是最懂怎么把AI变成“现金流加速器”的。下次看到某某公司宣布All in AI,先翻翻它过去五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有没有连续增长,再看看库存周转率是不是在改善——毕竟资本市场最终只相信能印钞的护城河,而不是PPT上的科幻故事。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