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人交流小站# 看来看去,还是多财满腹的杜飞这位小伙伴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正好我最近也在反复思考这几个问题,今天就借着易方达基金社区活动的机会,来分享分享我的看法与见解,若有不对的地方,望评论区的小伙伴们多多指点。
先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规模——去年国内产值27.6亿元,今年预计翻倍,到2030年可能突破千亿,而2035年更被多家机构看到3000-5000亿元。这个增速让我想起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但人形机器人可能更凶猛。特斯拉Optimus量产后成本有望压到2万美元,如果真能像马斯克说的走进家庭,市场规模完全可能复制智能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跃迁。不过要超越家电、手机这些万亿级产业,可能还需要十年磨剑,毕竟现在连工业场景的渗透率都不到5%。但必须承认,这个赛道正在经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关键转折,上海刚启用的全国首个异构机器人训练场,就标志着产业配套在快速完善。
最近美股科技股暴跌确实让市场神经紧绷,但A股的科技行情有自己的逻辑。看看4月底的涨停潮,资金追捧的是自主研发类人形机器人进入洗衣机生产线的实质性突破,这种产业落地速度是美股映射不来的。更关键的是政策端的持续加码,北京亦庄即将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工信部明确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的时间表,都在给市场吃定心丸。当然,情绪面难免受外围扰动,但真正决定走势的还是国产供应链能否跑出第二个“宁德时代”。目前关节总成、微型电机等环节的领涨股,已经显露出产业链价值重构的端倪。
关于“iPhone时刻”的比喻,我倒觉得更像2007年智能手机爆发的前夜。现在全球22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这种产业集群优势像极了当年深圳的手机产业链。不过要真正迎来爆发,还需要突破两大瓶颈:一是技术层面,虽然我们的减速器、控制器已实现国产替代,但双足平衡算法还没达到波士顿动量的水平;二是成本,现在单台成本动辄百万,量产后若能压到20万元以内,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场景就会打开。值得兴奋的是,生成式AI的突破让机器人有了“大脑”,英伟达的物理引擎和国产大模型的结合,可能会加速这个进程。
站在当下这个节点,我既看到上海训练场里机器人笨拙的试错动作,也看到广东工厂里丝杠产线24小时运转的火热场景。这种冰与火的交织,正是产业爆发前夜的特征。或许不用等到2030年,当某天我们看到餐厅服务员、工厂巡检员开始批量被机器人替代时,就会明白这个赛道的爆发力,可能比当年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来得更猛烈。当然,投资永远要留一份清醒,毕竟现在超过110家中国企业扎堆人形机器人赛道,最终能活下来的可能只有掌握核心算法的三五家,这场马拉松才刚刚起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