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人交流小站#
回答拷问一之FuMo25的问题。
站在当前时点,科技板块经历普涨后的回调,市场分歧加剧,但产业趋势和政策红利并未转向。我认为,结合机构观点和产业动态,以下细分赛道有望在本轮调整中率先企稳回升,为我们投资者提供结构性机会。
一、算力基础设施:刚需支撑下的确定性
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推动算力需求持续高增。国内外云厂商2025年资本开支增速普遍超50%,国内智算中心投资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元。尽管板块前期涨幅较大,但订单可见度和政策支持提供了安全垫。例如,国产算力芯片(如华为昇腾、海光信息)在自主化替代浪潮中加速落地,数据中心运营商(如光环新网)受益于算力租赁需求激增。此外,光模块企业(如中际旭创、新易盛)凭借技术壁垒和毛利率优势,业绩兑现能力强,回调后更具性价比。
二、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的硬核逻辑
美国对华技术限制倒逼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加速自主创新。2025年存储芯片(如长江存储的3D NAND)、半导体设备(如北方华创的刻蚀机)等领域订单显著放量。尽管板块估值较高,但行业景气度与国产化率提升形成共振。例如,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突破和寒武纪的AI芯片商业化,推动产业链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变。叠加全球芯片短缺背景,设备企业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
三、AI应用层:商业化落地的弹性空间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是AI价值变现的关键。2025年被称为“AI Agent元年”,办公自动化(如金山办公)、医疗诊断(如联影医疗)、金融分析等垂直场景企业迎来业绩验证期。例如,DeepSeek-R1大模型日活用户超2200万,推动应用层需求激增。此外,数据标注、AI+教育等细分领域因刚需属性,现金流稳定性更高,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
四、终端硬件:消费驱动的业绩弹性
AI手机、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终端创新进入爆发期。华为、小米的AI手机渗透率预计2025年末达30%,带动存储芯片和传感器需求;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量产在即,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传感器)供应商订单饱满。此外,智能驾驶领域(如苏州的魔门塔科技)受益于L4级技术突破,车规级芯片需求持续增长。
五、低空经济与机器人:政策催化的新兴赛道
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如无人机物流)被纳入多地政策扶持清单。特斯拉机器人量产带动运动控制、传感器产业链发展,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低空经济依托政策试点快速落地,成为资本布局新方向。例如,南京的6G技术突破和苏州的智能驾驶生态,为相关企业提供差异化竞争力。
在我看来,科技板块调整是市场从“炒概念”向“重业绩”切换的必然过程。算力、半导体设备等刚需赛道因订单和政策支撑,企稳动能更强;AI应用和终端硬件需紧盯商业化进展;新兴领域则需警惕估值泡沫。
@易方达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