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9 10:06:19 股吧网页版 发布于 上海
悦见书舍|探寻理解消费的新角度

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将至,消费市场再次迎来新机遇。对消费者而言,这是出游休闲、家庭团聚的绝佳时机;对商家而言,则是最重要的增长窗口之一。大家都摩拳擦掌,准备掀起新一轮消费热潮。

狂欢之余,我们或许也需要静心思考:自己对消费的了解究竟几何?消费因何产生,又如何演变?或许,理解消费需要跳出行业视野,从社会学角度开展多维思考。本期书舍与您共读社会学家鲍曼所著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同了解“工作伦理”如何演变为“消费美学”,又如何制造出新时代的“穷人”。

鲍曼在开篇便提纲挈领地指出:在生产社会,工作决定了我们的角色;在消费社会,身份则通过消费来塑造。这本书虽诞生于二十年前,但其观点在当今社媒和消费盛行的时代下依然犀利。这个国庆,阅读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跳出消费主义的单一逻辑,以更清醒的眼光审视自身与消费的关系,寻找更为多元的自我价值实现坐标和更富同理心的社会连接方式。

作者:齐格蒙特鲍曼


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期间,出现了一种用于规范劳动力的“工作伦理”。它致力于将劳动者培养成只需要努力工作、习惯于盲从的“工具人”。这套伦理观认为,劳动是道德义务,是塑造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核心,而“不工作是一种罪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工厂需要稳定可靠的劳动力,工作伦理便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持——它让工人相信,服从流水线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正当途径。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物质短缺的“生产者社会”(增量时代)转变为资源过剩的“消费者社会”(存量时代),在技术进步、就业萎缩的状态下,“工作伦理”不再适用,“消费美学”登场。这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消费主义社会不再强调服从劳动纪律,而是专注于如何激发并保持人们的消费欲望。个体的价值不再通过工作表现衡量,而是通过消费能力和选择彰显:你消费什么、如何消费,定义了你是谁。在社会认同的驱使下,人们追求买得多、买得贵,消费成了新的道德义务。而那些无法充分消费的人,即便有工作也会被置于社会的边缘,成为“有缺陷的消费者”。消费主义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让人们陷入长久的焦虑之中。


消费社会中的“新穷人”

每种社会都有穷人,但贫穷从何而来?社会生活方式又在多大程度上制造了贫穷?在工业化社会,经济增长依赖于工厂劳动力,穷人指暂时失业、未参与生产的人。进入消费社会后,生产力提高和劳动逐渐脱钩。此时,“新穷人”是那些尽管工作却依然无法充分消费、无法满足层出不穷的新欲望的人。他们可能是低薪工作者、失业者,也可能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他们在物质上也许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但在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上却被不断边缘化。

在生产型社会,穷人经历饥饿;在消费型社会,穷人经历无聊。“贫穷”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指因消费不足而造成的精神困境。鲍曼指出,“贫穷并不仅限于物质匮乏和身体上的痛苦,也是一种社会和心理状况。“每个社会都有“体面生活”的标准,如果无法达到标准,人们就会烦恼、痛苦、自我折磨。此外,“新穷人”还被贴上“不酷”、“不入流”等标签。他们的贫困被归咎于个人选择失误或品味低下,而非社会结构问题。社会对待穷人的态度,也从工业时代的“规训与改造”转变为“隔离与忽视”。


再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学者们开始展开论战和反思,提出各种解法。其中之一是重新定义“工作”和“工作伦理”:人不是生产机器,而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个体。将收入权利与收入能力脱钩也许是一条可取之路,但目前看来依然任重道远。消费者社会下的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新穷人”。无论我们在“阶层”跃迁的奋斗中取得怎样的成功,似乎都会感受到“比上不足”的局限和不满,无法成为“完美的消费者”。但消费者从来无需完美。处于这样的社会中,我们更应关注自己的“内聚力”,不被消费等外在事务定义。思考内心快乐的源泉,学会用兴趣、成长和人际关系来构建价值感,进而持续并长久地保持生活热情,收获更稳定的自我认同。意义需由自己创造,而非来自他人或远方。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郑重声明:用户在基金吧/财富号/股吧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