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红利投资#作为一名普通上班族,我常年在投资中寻找“既能守住底线,又能分享增长”的标的。2023年市场剧烈震荡时,我偶然接触到红利策略,从此它成了我投资组合中的“定海神针”。如今回看,这种策略不仅帮我规避了多次大幅回撤,还在市场回暖时提供了稳健收益。今天,我想结合自身经验,分享我对红利资产的思考,以及选择东方红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C(代码:012709)的底层逻辑。
一、红利资产:我的“防御型底仓”与“抗周期盾牌”
在投资中,我始终将防御性放在首位。2024年科技股暴涨暴跌的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追逐高成长往往需要承受巨大波动,而红利资产恰好能提供“安全垫”。
1. 底仓定位:低估值+高股息的双重保险
红利资产的本质是筛选现金流稳定、分红意愿强的企业。例如中证红利指数成分股中,银行、煤炭、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公司占比超50%,这些企业往往具备垄断性商业模式或政策护城河。以工商银行为例,其股息率长期保持在5%以上,且不良资产率逐年优化。这种“低估值+高分红”的特性,使其在市场下跌时跌幅小于成长股,上涨时又能通过股息再投资积累份额。
2. 抗周期能力:穿越经济周期的“稳定器”
2024年三季度经济数据疲软时,我观察到红利资产的表现显著优于成长股。例如中证红利指数单季度逆势上涨2.3%,而创业板指下跌5.1%。这得益于红利资产的“类债券”属性——当利率下行时,其股息率与债券收益率的利差扩大,吸引资金流入。
二、2025年红利资产的机遇:政策红利与“资产荒”共振
当前市场环境下,红利资产正迎来两大核心机遇:
1. 政策驱动:分红监管强化,长期资金入场
新“国九条”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提升分红比例,央企考核体系新增ROE指标。这直接推动银行、公用事业等行业的优质企业加大分红力度。例如中国神华2024年分红比例从50%提升至70%,股息率突破7%。同时,险资、社保等“长钱”因利率下行压力,加速配置高股息资产。2024年险资权益投资规模增长12%,其中红利类占比超40%。
2. 市场选择:股债性价比倒逼资金转向
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破2%,而中证红利股息率仍维持在5%以上。这种“3%以上的风险溢价”在历史上往往对应红利资产的超额收益窗口。此外,港股通高股息指数股息率高达7.34%,且港股折价率处于历史高位,为跨境配置提供机会。
三、我的投资方法论:定投筑底+杠铃策略增厚收益
在具体操作中,我采用“核心+卫星”策略,红利资产占比约40%:
1. 定投平滑波动
每月定投红利低波ETF(如512890),利用“微笑曲线”摊薄成本。历史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标普A股红利指数定投5年年化收益达14%。
2. 杠铃策略攻守兼备
将红利资产与成长型资产(如科技、医药)按7:3配置。例如2024年四季度,我在持有红利ETF的同时加仓AI算力板块,既规避了单一风格风险,又捕捉了结构性行情。
四、为何选择东方红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
在众多红利基金中,我最终选择了这只产品,核心原因在于其策略透明性、风控能力与团队实力:
1. 基金经理:徐习佳的“价值深耕”理念
徐习佳从业超5年,擅长通过量化模型筛选高股息、低波动标的。他管理的东方红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基金,近1年最大回撤仅-8.71%,显著优于同类。其投资逻辑强调“分红可持续性>短期股息率”,避免陷入“价值陷阱”。
2. 持仓结构:聚焦垄断型红利
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公用事业(如长江电力)、金融(如工商银行)占比超60%,这类企业具备强现金流和定价权。2024年中报显示,其持仓平均ROE达15.2%,显著高于市场均值。
3. 机构背书:自购与长期持有
东方红资管自购该基金超1亿元,且机构持仓占比达41%,印证了专业投资者对其策略的认可。
投资多年,我逐渐明白:没有一种策略能适应所有市场,但红利策略至少能让我在不确定性中守住底线。2025年,我将继续以红利资产为底仓,动态调整成长仓位,同时坚持定投纪律。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选择一只策略清晰、管理规范的红利基金,或许比追逐热点更接近财富的稳健增长。
正如巴菲特所说:“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亏钱,第二条是记住第一条。”在波动的市场中,红利资产或许无法让你一夜暴富,但它能让你睡得安稳——而这,正是投资的终极意义。
@东方红资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