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点,是在开头第一个行动中,就提到“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我用AI检索了下,上一次最高层提到“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以及类似表述)已经要追溯至2016年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其余年份中,类似表述均特别框定为“农民群体”,并不包括全体居民。
我不知道AI检索资料全不全面,毕竟推理大模型总是整出一堆幻觉。但从体感而言,自2018年开打,我们开启内部的收入再分配改革(上学、看病、买房)以来,确实很少听到“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表述。一般关于增加居民收入的表态,往往重点关注“提升居民劳动/工资性收入”。
《方案》提法的转变,可能说明了什么?个人感觉应该是两个趋势:
1、“劳动”的定义或许要迎来一轮迭代。
原本我们认为把自然资源加工为商品是一种劳动,现在我们认为服务他人也是一种劳动,未来“基于个人信用带来的资产增值”(可以粗浅理解为“钱生钱”,但我个人不建议这么理解),可能也会被定义为一种劳动。
毕竟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管理和资金等多个方面,我们目前已经将前面四种定义为“按劳分配”的一部分,或许最后一种也会在不远的将来被纳入这个框架。
2、分配改革可能被定义为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各暴利行业(互联网、医药、金融等)的出清,可能迎来阶段性终止。
毕竟都允许你搞财产性收入了,总不能不让你炒股吧?回溯提法上一次出现的2016年,国内资本市场随后开启了接连不断的结构性牛市行情,比如资源供给侧改革,比如信创,比如19-20年的核心资产大牛市等等(这里不构成投资意见)……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里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大概意思是特别聪明的人都意志坚定,特别愚蠢的人都冥顽不灵。
部分明朝士大夫将这句话理解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一种典型的封建血统论思想。
张居正是怎么注解这句话的呢?“气质之用小,学问之功大”——上知(特别聪明的人)和下愚(特别愚蠢的人),在出生时没有本质不同,是教育(自我迭代)让他们成为了不同的人。
文字是天地可鉴的,解读是与时俱进的。阿美莉卡虽然没有重开制宪会议(象征意义上的),但还是搞了17次宪法修正案(一共27条),这不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嘛。
不要固步自封,我中华上下5000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消费提振政策17日官宣!投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