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咱们重新感受到了风险资产高波动带来的熟悉感,这感觉已经小半年没有体验过了。
这半年多的和平窗口,股市积累了不小的涨幅,也到了一个预期兑现的窗口期,这个时候,上涨的动能本来就接近枯竭,任何可能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兑现需求以及获利回吐。
而10月底要在韩国举办APEC峰会,不管最终要不要见面,双方都要打出一些牌作为后面的谈判筹码。
其实这不是什么特别超预期的消息,只要你没高位浮盈、大笔加仓,现在应该还有不小的利润垫,也就不至于太恐慌。
像昨天,日内快速完成修复,不管A股还是港股,韧性都相当之强。
01
加仓真是一门艺术,急不得
加仓是一门艺术,最近市场热度不低,尤其是港股科技,算是资金共识性的选择。
但据我观察,聪明钱几乎没多少大笔加仓的,大家就是想等黑天鹅导致的普遍回撤时再找机会。
而且就算买,也要找一个更均衡的贝塔,不只局限在创新药、港股科技等那些已经很热的板块上,对已经回调很久的港股新消费,以及港股红利方向,也要关注到。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主投港股的主动基反而能起到我想要的效果。
从另一方面讲,买主动基就得看长期收益,要避免那种今年收益特别高,回头一看才回本的情况。
所以——
我统计了2022年之前成立的“港股通主题” 的主动基。
我也统计了2022年至今的累计收益情况,至少在2022-2023年的港股熊市中,要相对抗跌;同时把握住了去年的结构机会以及今年港股的绝对机会,才有可能有长期拔尖的绝对收益。
最终的效果如下图,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混合A(012588)是表现最亮眼的港股通主题基金之一,区间累计收益达到了38%,而且规模也是最大的。

基金经理不是新人,而是在上一轮牛市已经证明过自己的骆帅。
我们知道一只基金,长期收益好,无外乎两个原因——
熊市时比市场跌的少,牛市时跟上甚至超越指数。
我们看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在这几年市场中的走势,还就是这个感觉。

02
港股科技、消费、红利的内部再平衡
骆帅属于长期基本面投资者。
你看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的持仓,基本都是蓝筹权重股,而且持有时间足够长。
蓝筹股在牛市时往往不如其他股票有锐度,但真遇到问题时才会发现,最让人踏实的还是这些能分红,能回购的公司。

截至今年二季报,南方港股通优势企业持有腾讯至少16个季度;持有紫金矿业至少8个季度;持有福耀玻璃至少7个季度;持有中国宏桥至少5个季度;边打边撤的泡泡玛特,也至少持有了4个季度。
我们买股票最羡慕的就是那种在低点精准买入的案例,颇有料事如神的观感,可实际操作下来都知道,能做到这样的精准很难很难。
骆帅的基金从一开始就拿着腾讯,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维持在第一大重仓,这轮熊转牛算是算全程经历了,回过头来看,腾讯几乎就要回到历史高点了。
只能说,好公司自有其穿越周期的能力,对这种公司我们能做的其实并不多,往往就是以时间换空间,靠慢慢的熬,换来收益率的兑现。
既然我们判断不了黑天鹅什么时候来,也几乎躲不开中间的波动,那没关系,少折腾就行。
从持仓结构的角度看,骆帅在半年报里明明白白写下了科技、消费、红利内部再平衡的操作思路。
这也非常符合我前面说过的对目前港股的看法,对单独某一板块决不上头,什么有性价比搞什么。

从估值的角度看,恒指肯定比上轮4月7日大跌时的估值高了一些,但绝对值的PE-TTM也就不到12倍,和标普500、日经225等20倍PE以上的估值相比,当然还是便宜的。
只要咱们的持仓估值合理,哪怕市场波动,也不至于太过担心,这就是咱们说的安全边际的意义。
03
我们预测不了黑天鹅,重要的是应对
黑天鹅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我们也预测不了这样的事件什么时候会发生,发生后市场又有怎样的冲击。
所以多元资产配置一直有其存在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配黄金?
甚至在今年债券不赚钱的情况下,为什么依然保持着对债券的配置?
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要赚钱,但更要想办法保住胜利果实,那资产配置就非常重要。
用我做机构投顾的朋友的话说,投资就像打仗,一支部队能承受的战损比是有限的,可能有的部队意志力强大,战损比到30%-50%还能坚守阵地,但对一般部队来说,伤亡达到这个数字很可能会失去组织力。
投资也是一样,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投资者,回撤达到30%-50%或许也能承受,对专业的价值投资者高波动还是做大收益率的好机会,但对绝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波动是亏损的来源,是收益率的敌人。
从这个角度看,通过科学的配置,以及合适的标的选择来降低波动,显然是更有意义的。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