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利好的助推下,本轮春季行情于去年11月提前展开。时至今日再去回望,会发现尽管市场走出底部的过程“春天孩儿面”,但已经向上走出了一大段路。
面对春节以来的市场震荡,关于春季行情是否进入尾声的讨论开始出现,目前时点,投资者既要把握当前的行情路线,亦要前瞻春季行情的收尾,做好应对。
那么究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春季行情将被终结,需要警惕哪些因素?从全年角度看,现在还是合适的入场时点吗?
1、本轮春季行情结束了吗?
既然春季行情是一种日历效应,那我们便从过往的日历中寻找线索。
复盘2009年以来的春季行情,从持续时间来看,行情期间A股三大宽基指数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的平均上涨幅度为18.43%、22.84%和19.45%。(数据来源:iFind)
(数据来源:iFind)
而如果从去年11月初算起,本次春季行情三大指数的涨幅分别为12.25%、14.71%、12.05%,“刻舟求剑”来说,从幅度上看仍有上涨的空间。(数据来源:iFind)
格外需要注意的是,本轮春季行情是特殊的,是经过一年熊市蛰伏后的超跌反弹,前期市场蓄力的强弱可以通过股债收益差这个指标来度量。
历次春季行情的涨幅,与开年的股债收益差所处的位置高度相关,在一季度伊始,股票的相对性价比越高、市场的水位线越低,春季行情表现更好,比如2015年、2019年。
而今年初股债收益差处于“均值-1.5倍标准差”附近,这一位置的有利程度仅次于2019年年初,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的春季行情难言结束。
(来源:iFind、某券商证券)
此外,日历显示,春季行情赚钱效应最强的区间为春节后至两会前。这一阶段的指数上涨概率最高,过去十四年间中证500、中证1000、万得全A从春节到“两会”期间的上涨概率超过90%,是一个高胜率的投资区间。
资料来源:iFind,某券商证券研究所
据报道,今年的全国两会将于3月4日、5日在北京召开,过往来看我们正在经历的2月恰是政策预期升温的阶段,并不该是春季行情终结的时点。
抛开日历效应,接下来我们从市场表现的核心影响因素来对春季行情的演绎进行分析。
2、春季行情如何终结?哪些关注点?
华安证券复盘了过去5年的A股(2018-2022年)春季行情终结的情形:
总结一下就是:
基本面:基本面疲弱,市场预期低迷
流动性:大部分处于紧平衡或宽松收紧期
外部因素:美股大幅回调
而具体到今年而言,从此次春季行情的三大驱动力出发,与上述思路相一致,行情结束的时点重点应关注数据兑现、政策支持兑现以及海外风险:(来源:中信建投证券)
数据兑现层面
本轮春季行情启动的核心关键词围绕“复苏”二字,疫后经济修复的大背景下,投资者信心的重塑和基本面改善的预期不断强化,推动市场走出底部。
而当前的经济数据仍支持交易复苏逻辑。由于1-2 月经济数据受春节效应干扰,处于经济数据真空期,市场对未来经济修复美好的期待无法证伪。(来源:中信建投证券)
机构认为,因而需要关注3月出炉的高频经济数据对经济修复的验证和4 月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数据的验证。
政策兑现层面
给全年经济复苏定具体目标的“两会”也将成为一个关键的时点。随着关键会议的临近,投资者对于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的组成、以及新一届政府会采取的疫后经济提振政策加码的期待逐步增强,市场风险偏好有望在两会前不断提升。
而在全国两会召开以及有关政策落地后,政策预期或将得到兑现,届时盘面或会出现新的变化。(来源:中信建投证券)
海外风险层面
复盘发现,在过去5年的春季行情终结前后约1周时间内,均无一例外地发现了美股阶段性下跌,因此当美股出现突然大跌或者有逻辑的持续下跌时,是判断A股春季行情终结的重要观察点。
虽然海外因素难以对A股长期走势产生影响,但是从过往来看或会对国内春季行情的演绎造成阶段性扰动。上周五公布的美国非农数据超出市场预期,打压了美联储年内可能降息的预期,叠加周末突发事件引发投资者对于外部摩擦的担忧,其走势也是近期需要观察的要素之一。
综上而言,在这三大驱动力没有得到兑现和验证之前,即便市场大势在短期可能呈现震荡行情,依然有理由认为本轮春季行情尚未走完。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华安证券)
3、现在还适合入场买基金吗?
其实,话说回来,春季行情这个典型的季节性规律注定会在春天终结,对于投资者而言,不必纠结于短期的春季行情。
在盈利上行和风险偏好提升的情况下,A股“季报行情”等或有望接续引领市场上涨,对于全年的大势我们保持乐观。
有时候,望远方知天地阔,立足全年大势进行投资决策是更加明智的选择。全年来看,当下仍然是借道基金布局权益市场的较好的时点。
第一,从估值维度看。
对比过去五轮牛熊周期的大底,去年4月末和10月末估值、风险溢价、股债收益率等相关指标均已处于大的底部区域,即A股走势形成了W型的双底。
资料来源:iFind,海通证券研究所
而统计发现,在过去几轮市场完成双底构建的时点买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持有半年的平均收益率为30%,甚至高于在牛市到来时买入同样指数持有相同时间的平均收益率22%,也就是说,当前已经是布局权益资产“模糊的正确”的时点。(数据来源:iFind,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其中进入牛市时间来自中信建投证券)
(数据来源:iFind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代码为885001.WI )
(进入牛市时间来自中信建投证券,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第二,从基本面维度看。
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领先指标显示宏微观基本面正在修复,有望走向复苏早期。从核心经济指标上看,本轮政策偏宽松,库存、通胀压力缓解,具备牛市的必要条件。(来源:中信建投证券)
资料来源:iFind,中信建投,标黄数据代表阶段低点
根据资产配置模型“美林时钟”的判断,经济复苏期是股市投资的蜜月期,配置优先级处于大类资产第一排位,而A股在复苏期大多上涨,万得全A平均涨幅30.96%。(来源:iFind,万和证券)
经济复苏之途短期纵有波折,但长期来看如同百川归海乃大势所趋。
第三,从资金维度看。
2022年市场行情整体偏弱的背景下A股资金面临流出压力,外资、公募、私募占A股市值比例转为回落,市场并无明显主导资金,存量资金博弈下市场快速轮动,缺乏赚钱效应。
2023年美联储加息渐入尾声、国内居民资产配置力量渐显,海外流动性、国内微观资金面均有望边际改善,卖方机构预计23年A股整体增量资金有望超1万亿元,随着增量资金的陆续回补,行情将与2022年有明显不同,因而投资者可积极提前布局,等待增量资金的流入。
(来源:华鑫证券)
第四,从均值回归维度看。
如同日升日落,均值回归普遍存在,股市收益率会均值回归,价格有向价值回归的万有引力。
过去十多年间,沪深300指数3年滚动年化收益率均值为9%,在21年底接近20%,22年底近0%;股票型基金指数3年滚动年化收益率均值为15%,在21年底接近30%,22年底是9%。(数据来源:iFind,海通证券)
(数据来源:iFind,海通证券)
2022年或许因为不懂均值向下回归,让你的收益得而复失,那么2023年更该相信,均值向上回归也会带来收益失而复得的机会。
风险提示:
1.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投资方式。
2.本资料仅为服务信息,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于投资人的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法律文件。
3.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4.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且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者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5.基金管理人的适当性匹配意见不表明其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
6.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匹配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的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存在差异。
7.本页面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由基金销售机构提供,且投资者应符合销售机构适当性匹配原则。
8.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承诺或保证。
9.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10.本页面产品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11.基金产品历史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12.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服务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相关责任将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担,如有问题请咨询华夏客服,电话400-818-6666。